跪拜礼的起源发展历史:动作特点、意义寓意

杨培晏 2021-01-12 151浏览

跪拜礼的起源发展历史:动作特点、意义寓意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

跪拜礼的起源发展历史:动作特点、意义寓意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条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五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

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的是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相关阅读

  • 龙凤纹饰为什么会成为汉族文化的象征
  • 高山族的宗教信仰:收获祭、播种祭、驱虫祭
  • 白族的宗教信仰:本主崇拜(本主神)
  • 朝鲜族的丧葬习俗:周年祭(小祥)、二周年祭(大祥)、俗节祭
  • 回族的清真寺(礼拜寺):回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实行土葬、有送花树的仪式
  • 白族地区的原始宗教和巫师
  • 俄罗斯族的信仰民俗:宗教、节日
  • 鄂温克族的禁忌:猎熊有一系列崇拜仪式和禁忌
  • 阿昌族的丧葬习俗:实行土葬、火葬
  •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minsuwenhua/minjiangushi/29340.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