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傩舞(十二神舞、鬼舞、方相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谢沁沂 2021-01-12 1215浏览

傩舞又称鬼舞、舞鬼。流行于祁门的傩舞是中国远古时腊月里驱鬼逐疫的一种汉族民俗祭祀舞蹈,源于原始巫舞。人们戴着面具,把自己装扮成比臆想中的鬼疫更凶猛狰狞的傩神,跳着...

傩舞又称鬼舞、舞鬼。流行于祁门的傩舞是中国远古时腊月里驱鬼逐疫的一种汉族民俗祭祀舞蹈,源于原始巫舞。人们戴着面具,把自己装扮成比臆想中的鬼疫更凶猛狰狞的傩神,跳着凶猛、狂热的舞蹈来驱邪。

在徽州,汉代就开始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称。后来傩逐步向娱人悦众方面演变,加强了其娱乐成分,内涵也大为丰富,其中包含了驱邪扶正、祭祀祖先、祈福求安、祝祷丰收等内容,出现了表现劳动生活与民间传说故事方面的节目,发展成为傩事。

祁门傩活动历史上一直很普及,明清更为盛行。立春前,祁门县令要率领下属到城东郊占卜水旱,老百姓则扮戏相跟从,立春日则祭祀太岁行傩,其他县也是如此。如果说春祀傩仪尚带有古傩驱鬼逐疫意义的话,在民间迎神赛会中出现的傩,则纯粹是一种娱乐了。如祁门县六月十二日至十四日举行的游太阳神赛纪念“八灵王”的游行活动,人们在队伍中边歌边舞,即为娱乐性的傩舞。

祁门傩舞凝聚着傩文化所体现的宗教意识、民俗意识和审美意识。透过弥漫着宗教色彩的傩窗口,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多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民风民俗,是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关阅读

  • 少林七十二绝技(七十二艺):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
  • 峨眉十二庄:起源由来、风格特点、主要招数、文化内涵
  • 《易筋经》十二法的起源发展历史
  •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29339.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
    编辑推荐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