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咯嘣:发展历史、制作技艺、工艺特点、艺术价值

蔡宝妍 2021-01-12 1191浏览

琉璃咯嘣是明清以来,在汉族地区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其形状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出“咯嘣、咯嘣”的声音,清脆悦...

琉璃咯嘣是明清以来,在汉族地区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其形状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出“咯嘣、咯嘣”的声音,清脆悦耳,富有节奏,曾在民间广为流行。

琉璃咯嘣是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咯嘣有单腔体和葫芦体两种形态。制作技术独特,工艺造型独特,玩法独特,得到社会的欣赏,对青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具有粗犷憨厚、稚拙朴素而又艳丽悦耳的民族特色。据史料上记载,中国各地类似“琉璃咯嘣”的手工制品都源自交城县,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绝活。夏家营镇覃村是“琉璃咯嘣”原始产地,已有400年的生产历史。

经历代传承生产的琉璃咯嘣,其产品流传于全国汉族区域,而以黄河流域较为突出。一些邻近河流的百姓还用它来作为“河灯”,祭祀河神,是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乡土气息的音乐性节日玩具和供器,是典型的民俗文物。

琉璃咯嘣不仅制作技艺比较复杂,而且只能用纯手工制作。首先要有坩埚炉,一般都是匠人自己动手盘一个火炉,火中间放置坩埚,坩埚里盛着原材料。配制的材料有:废玻璃、纯碱、银石、硝酸钾、铜、硝、硼砂等。用大火熔化玻璃,等温度合适时,再用剪刀进行吹、推、墩、烤、修口等,最后冷却成型。一吸一吹,“咯嘣、咯嘣”的声音随之传来。

 

相关阅读

  • 南通蓝印花布(药斑布、浇花布):发展历史、制作技艺、工艺特点、艺术价值
  • 宜兴手工紫砂陶:发展历史、制作技艺、工艺特点、艺术价值
  • 冠县郎庄面塑(面老虎):发展历史、制作技艺、工艺特点、艺术价值
  • 中国彩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彩陶文化、艺术价值
  • 婺源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发展历史、制作技艺、工艺特点、艺术价值
  • 萍乡湘东傩面具:发展历史、制作技艺、工艺特点、艺术价值
  • 盘扣(盘纽):发展历史、制作技艺、工艺特点、艺术价值
  • 犀牛角雕刻:发展历史、制作技艺、工艺特点、艺术价值
  • 皮影戏(影子戏、灯影戏):发展历史、制作技艺、文化内涵、艺术特色
  • 莱西葫芦雕刻:发展历史、制作技艺、工艺特点、艺术价值
  •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minsuwenhua/minsujinji/29391.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
    编辑推荐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