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信—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观念

搜梦网 2019-01-02 331浏览

俗信—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观念 俗信...

中的禁忌,在放牧活动中的禁忌,以及在民间节日、庙会的重大仪礼活动中的禁忌,孕育诞生或婚姻丧葬的重大仪

在以往的民间口头叙事创作文本研究和对民间故事讲述活动的田野作业中,总是把故事母题或类型的比较、或
观念。这种嫉恶如仇、行善从善,鼓舞人做好事,警告人不做坏事的俗信准则,正是它的“合理内核”,是它代代
长寿,坏人活不够”的慨叹,但是,俗民们总有一个“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全报”的坚定的俗信
免遭滥砍乱伐,严格遵守禁忌条律,这就使这种俗信的代代传承有了“合理性”的充分依据。设想,如果对这种古
神树,除了用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民俗仪式对它们进行祭祀外,人们还为它们确定了许多禁忌俗信。据有关的调查研
们所表现的人格类型的对比经常有:忠臣与奸贼、孝顺与忤逆、仁爱与残忍、善良与凶恶、诚实与狡诈、守信与背
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形式。民间故事的讲述习惯经常表现为用“善恶有报”的人格类型对比做隐喻,引导俗民向善除
对比等等。这些人格类型对比的形象,在俗民的生活中约定俗成为俗信的价值判断标准,用鲜明的主人公形象作比
性”,因而没有任何理由排斥这些俗信的合理存在。再比如,大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中所传播的“善有善报,恶有
更加坚信禁忌俗信,甚至会做出一些迷信的行事来。所以,如何正确判断民间俗信的“合理内核”,客观地认识它
播了俗民最为认同的民间俗信的缘故。自唐宋经元明清直至现在,数以千百计的剧目、曲目、书目,在其题材和情
说的改编,还有许多是历史人物故事的演绎,那些戏曲人物和情节在舞台上展现的依旧是民间俗信的鲜明主题。它

早在1985年,我在《中国民俗学》一书中论述“信仰的民俗及其特征”①时,首先提出了“俗信”这个词语,

又比如,南北方旧俗有种植“同龄树”的俗信,家有婴儿诞生后,家人在院落中选种一棵吉祥树,或梧桐树,
俗民们从来也并不把它们当作封建迷信加以排斥。在这里,民间俗信做为一种千百年传袭下来的习俗惯制和生活经

③引自《中国咒文化大观。序言》(钟敬文,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 页。

在这里,所禁止接触的是各种神圣物或神圣场所,在对原始部落的调查中发现,所谓“神圣物”在那里并没有
萌芽时期就已经产生,并且很快形成规范和习惯长期传承下来。当人类婴儿出生后,首先进入了一个习俗化了的小

相关阅读

  • 中国彩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彩陶文化、艺术价值
  • 中国比较大的琉璃塔在哪里、在何处
  • 中国结:发展历史、制作技艺、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 中国武术拜师:仪式流程、哪些讲究、程序规矩
  • 中国青铜工艺:发展历史、制作技艺、工艺特点、艺术价值
  •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文化内涵
  • 中国武术为什么要尚武崇德:什么意思、文化内涵
  • 中国灯笼(灯彩):发展历史、制作技艺、文化内涵、艺术特色
  • 为什么说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精粹
  • 中国风筝(纸鸢):发展历史、制作技艺、文化内涵、艺术特色
  •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俗信—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观念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3613.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
    编辑推荐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