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字与名称的由来: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

蔡思美 2021-01-09 251浏览

中国”名字与名称的由来: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 据《辞源》:“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我国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

中国”名字与名称的由来: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

据《辞源》:“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我国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成为我国的专称。”华夏族人居于黄河流域,称其四境各民族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黄河流域居中,故自称“中国”,此名所指的是地域。

中国台湾学者王尔敏在《“中国”名称及其近代溯源》中,对于秦汉统一之前的文献中关于“中国”的记载进行了考察,书中提到中国的地方有178处,意思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其一,表示京师的意思有9处。

其二,表示国境之内的意思有17处。

其三,表示领土概念的意思有145处。

其四,表示中等国家的意思有6处。

其五,表示中央之国的意思有1处。

王尔敏认为,鉴于先秦并无政治统一的事实,所以最早的“中国”一词实际显示了当时中华族类全体的民族与文化统一的观念。

“中国”名称的由来,与这“中”字有很大关系。近代学者柳诒徵认为:“吾国之名为中国,始见于《禹贡》,后世遂沿用之。虽亦有专指京师,或专指畿甸者,要以全国之名为正义。且其以中为名,仅以地处中央,别于四裔也。文明之域,与无教化者殊风,此吾国国民所共含之观念也。唐虞之时,所以定国名为中者,盖其时哲王深察人类偏激之失,务以中道诏人御物。”(《中国文化史》)这种解释虽有很多比附的地方,但从文化观念上看,也很有启发。《周易》里有29处谈到“中”:“正中”、“中正”、“中道”、“中不自乱”等。可见执“中”、“中”和、“中”正(不“中”则不“正”)等观念,素为中国古代圣人所推崇。

儒家经典《礼记·中庸》开宗明义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北宋理学家二程也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总之,不偏不倚叫作“中”,不改变常规叫作“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就是天下不易的法则,即定理。“中庸”,就是要求人们为人处世始终要保持不偏不倚,永远执中协同。中国这个“中”字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相关阅读

  • 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寝制度:历代帝王陵墓的特点
  • 客家人的崇九风俗
  • 中国古代对于死亡的不同说法
  • 第一个成功进入中国传教的西方教士:利玛窦
  • 中国古代的博士制度:起源发展与历史意义
  • 最早来中国传教的基督徒:圣方济各·沙勿略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发展历史:天文历法是一项政治活动
  • 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历史、制度、传播三方面的原因
  • 彝族十月太阳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将历史事件艺术化、虚构化、夸张化、隐晦化
  •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28930.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