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制的两种科目:孝廉和茂才的特点、优点弊端

孙梓灵 2021-01-09 223浏览

察举制的两种科目:孝廉和茂才的特点、优点弊端 察举是汉代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察举,原为选拔之意。最早始于汉高帝十一年(前196)的求贤令,其后朝廷屡诏公卿郡国...

察举制的两种科目:孝廉和茂才的特点、优点弊端

察举是汉代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察举,原为选拔之意。最早始于汉高帝十一年(前196)的求贤令,其后朝廷屡诏公卿郡国察举贤才。

真正形成制度则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汉书·武帝纪》有:“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又有“元光元年(前134)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察举的科目有两种:孝廉和茂才。

孝廉即孝子廉吏之谓。孝与廉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两种德行,尤其是孝,更是被作为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为察举的常科,也是汉代入仕的主要途径。孝与廉原本是分开的,汉武帝时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到后来则同为一科。

所以,史书中多为孝廉并称。每年地方郡国都要向中央推荐人才,并且有人数限定:“岁举二人”。由于各郡国人口多少不等,所以到东汉和帝时期举孝廉的名额改以人口为标准,每20万人每年推荐一人,不足20万人的小郡每2年推荐一人,10万人以下的小郡则每3年推荐一人。

对少数民族地区则加以优待,10万人以上的每年推荐一人。孝和廉的评判方法是“光禄四行”,即凡应孝廉之选者,先隶属光禄勋,拜为郎官,郎官享国家俸禄,却非实职,为“备选官”。

一旦官职空缺,光禄勋即可按“四行”——质朴、敦厚、逊让、有行的标准推荐属下郎官出任。古代许多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如曹操、孙权等。

茂才,又作茂材,是汉代的另一种察举常科,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汉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茂”有美的含义,“茂才”即是有“美才”之人,即优秀人才。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因汉武帝感到朝廷里文臣武将缺乏,急需选拔新的人才,就下诏令各州郡察举吏民中有“茂才异等”之士,举荐给朝廷。

相关阅读

  • 龙凤纹饰为什么会成为汉族文化的象征
  • 高山族的宗教信仰:收获祭、播种祭、驱虫祭
  • 白族的宗教信仰:本主崇拜(本主神)
  • 朝鲜族的丧葬习俗:周年祭(小祥)、二周年祭(大祥)、俗节祭
  • 回族的清真寺(礼拜寺):回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实行土葬、有送花树的仪式
  • 白族地区的原始宗教和巫师
  • 俄罗斯族的信仰民俗:宗教、节日
  • 鄂温克族的禁忌:猎熊有一系列崇拜仪式和禁忌
  • 阿昌族的丧葬习俗:实行土葬、火葬
  •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28925.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