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博士制度:起源发展与历史意义

李哲殷 2021-01-13 153浏览

中国古代的博士制度:起源发展与历史意义 博士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文化制度,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而形成于秦汉时期。 “博士”一词首见于战国时代,最初并非一种官名,只是...

中国古代的博士制度:起源发展与历史意义

博士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文化制度,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而形成于秦汉时期。

“博士”一词首见于战国时代,最初并非一种官名,只是对博学士人的称谓。

如《战国策·赵策》有:“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史记·循吏列传》有:“公仪休者,鲁博士也。”《汉书·贾山传》有:“祖父祛,故魏王时博士弟子也。”

“博士”作为官名,可能较早出现于齐国。明代董说《七国考》引许慎《五经异义》说:“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

战国末期,为适应统一战争日益加剧的社会局面,各国不得不礼贤下士以确保统治安全,在这种情况下,齐国、魏国等国都设置了博士官。

秦朝承袭战国传统设立博士制度,当时博士多达70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代初期继承了秦朝的博士制度,人数和秦朝相仿。

以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诸子传记方技等博士一律废除,只立“五经博士”,所以人数大减,汉宣帝时博士才12人,博士弟子数十人。

东汉立十四博士,人员稍增,但都是今文经学的博士。博士制度由汉代历经魏、晋、隋、唐、宋、元,一直到明清时的国子监博士,长达2000多年,源远流长。

博士即博学之士,是贯通古今的学者,其职任之一就是通古文训诂之学,《汉旧仪》说:“武帝初置博士,取学通行修,博识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为之。”

博士可教授弟子,故称“老师”、“先生”。博士的主要职责是参与议政,辅助决策,据《续汉志》载:“博士……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

博士的待遇也很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说博士“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

相关阅读

  • 龙凤纹饰为什么会成为汉族文化的象征
  • 高山族的宗教信仰:收获祭、播种祭、驱虫祭
  • 白族的宗教信仰:本主崇拜(本主神)
  • 朝鲜族的丧葬习俗:周年祭(小祥)、二周年祭(大祥)、俗节祭
  • 回族的清真寺(礼拜寺):回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实行土葬、有送花树的仪式
  • 白族地区的原始宗教和巫师
  • 俄罗斯族的信仰民俗:宗教、节日
  • 鄂温克族的禁忌:猎熊有一系列崇拜仪式和禁忌
  • 阿昌族的丧葬习俗:实行土葬、火葬
  •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minsuwenhua/minjiangushi/29427.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