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长鼓舞(杖鼓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李玢筠 2021-01-08 137浏览

长鼓舞也叫作“杖鼓舞”,是朝鲜族自娱和娱人经常跳的舞蹈。长鼓舞用的鼓是两面的,但是两面的音高是不同的。长鼓起源于高句丽,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

长鼓舞也叫作“杖鼓舞”,是朝鲜族自娱和娱人经常跳的舞蹈。长鼓舞用的鼓是两面的,但是两面的音高是不同的。长鼓起源于高句丽,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宫廷九、十部乐的高丽、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诸乐中。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

长鼓为朝鲜民族音乐的主要打击乐器,在朝鲜族音乐和舞蹈中起重要作用。长鼓分为长鼓、舞蹈长鼓等几种。形状是两头粗、中间细,左边鼓筒直径比右边鼓筒直径长1厘米,右边鼓皮薄,左边鼓皮厚。

长鼓的右边用一根饰彩穗的竹条敲,左边用手,右边声高左边声低,能敲击出丰富多彩的节奏。

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其两端音高不同,女性长鼓舞风格优雅,男性长鼓舞活泼潇洒。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一为舞者用鼓鞭兼用鼓槌;一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前者开头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边击边舞,鼓槌插在长鼓上,舞至高潮时,方抽出鼓槌进行技巧表演。后者则持鼓鞭随乐起舞。

长鼓舞脱胎于传统的“农乐舞”,长鼓作为民间打击乐器,在农乐舞队里由长鼓手击打,起伴奏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当情绪高昂时,长鼓手常常随着众人一同起舞,在起舞时侧重于击鼓的形体动作,逐步创作出挎跳“大蹦子”等技巧,由此被称为“长鼓演戏”。后经历代艺人改进,长鼓舞在20世纪初期以独立的表演形式从农乐舞里脱颖而出。

长鼓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统一。

在舞蹈中,两只手同时击打鼓的两面。一只手用一尺长的鞭敲打着高音鼓面,另一只手拍打低音鼓面,由于鼓的音高不同,节奏也不同,变化多端的鼓点和着优美的舞姿,使人格外的兴奋和愉悦。长鼓舞的特点,常常是由慢板起拍逐渐加快,几经跌宕,最后结束在飞快的旋转里,戛然停止,使人热血沸腾、非常激动人心。

相关阅读

  • 朝鲜族刀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 本溪朝鲜族农乐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 西双版纳傣族的象鼓舞
  •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28780.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
    编辑推荐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