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的来历与传说故事: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

朱芸溪 2021-01-08 113浏览

鸣沙山的来历与传说故事: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 鸣沙山,又名“神沙山”、“沙角山”,是敦煌市以南5公里处的一座沙山。它东起莫高窟崖顶,西至党河口,东西绵亘40公里,南北宽...

鸣沙山的来历与传说故事: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

鸣沙山,又名“神沙山”、“沙角山”,是敦煌市以南5公里处的一座沙山。它东起莫高窟崖顶,西至党河口,东西绵亘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

最高处为后山之西南峰,海拔1715米。前山主峰海拔1240米,北峰陡峭,势如刀刃,十分壮观。沙呈黄色。呜沙山的奇妙之处是:人从山顶下滑,沙随人体颓落,会发出鸣声。若是晚间登临下滑,不仅能听到沙鸣声,还能看到人体移动引起的沙粒摩擦所产生的五彩缤纷的火花。如遇烈日暴晒,即是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声。史载的“人登之即鸣”、“沙鸣声闻于城内”等就是这种奇观的写照。人们称这种景观为“沙岭晴鸣”,列为敦煌八景之一。

对于鸣沙山的轰鸣,当地还有几段传说。

一说此地是古战场,有一天,两军正在这里厮杀,一阵狂风卷来,千军万马全被流沙掩没,后来的沙鸣就是两军征战杀伐之声。

还传说这里是古时的一个大村庄。有一年春节,全村正在闹社火,一阵狂风卷来,村庄全被流沙掩没,现在听到的鸣沙是当时的鼓乐之声。

其实,鸣沙山的沙鸣,完全是沙漠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沙漠的高温季节,沙面温度高达70℃左右,灼热的沙粒从陡峭的山坡上被人带动,就会发出响声。如果沙粒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石英和云母的变质岩,沙粒则大而硬,猛烈移动或受摩擦时,发出的声音就如雷鸣。而鸣沙山的沙粒正好属于后一种。所以敦煌写本对呜沙山的轰呜有“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震数十里,风俗端午日城中子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吼声如雷……”的记载。

至今,每逢端午,敦煌民间还有齐滑沙山听鸣声的风俗。

相关阅读

  • 龙凤纹饰为什么会成为汉族文化的象征
  • 高山族的宗教信仰:收获祭、播种祭、驱虫祭
  • 白族的宗教信仰:本主崇拜(本主神)
  • 朝鲜族的丧葬习俗:周年祭(小祥)、二周年祭(大祥)、俗节祭
  • 回族的清真寺(礼拜寺):回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实行土葬、有送花树的仪式
  • 白族地区的原始宗教和巫师
  • 俄罗斯族的信仰民俗:宗教、节日
  • 鄂温克族的禁忌:猎熊有一系列崇拜仪式和禁忌
  • 阿昌族的丧葬习俗:实行土葬、火葬
  •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28770.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