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棕扇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李超铉 2021-01-07 182浏览

哈尼族棕扇舞是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一种传统的特色舞蹈,流行于元江羊街乡那诺街哈尼族聚居地。 舞蹈的起源与古老的狩猎采集生活和祭祀活动有关,从模...

哈尼族棕扇舞是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一种传统的特色舞蹈,流行于元江羊街乡那诺街哈尼族聚居地。

舞蹈的起源与古老的狩猎采集生活和祭祀活动有关,从模仿狩猎中的禽兽飞跃奔跑和表现猎人凯旋归来的心情,到表现手拿棕扇驱鬼祭神的场景都有体现。棕扇舞是源于哈尼族古代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表演者头戴银光闪亮的鸡冠帽,手持形似扇子的棕榈叶,在哈尼族民间音乐的伴奏下,踩着鼓点翩翩起舞。舞者像一只吉祥的白鹇,棕榈叶象征白鹇鸟羽翼,模拟白鹇鸟在树下嬉戏、漫步、四处窥探等自然形态,举手投足,一招一式,如白鹇展翅,上下晃动,舞出优美的动律,棕扇舞给人以美感的同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哈尼人民崇尚自然的博大情怀,表达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棕扇舞最初主要用于祭祀活动,舞姿不求统一,但每个动作均有象征性,男性模拟动物或鸟类,女性手持棕扇模拟白鹇鸟动作,各自起舞,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既庄重肃穆又感情真挚。随着社会的发展,棕扇舞逐渐淡化祭祀成分,发展为今天既可用于祭祀仪式更是自娱活动的舞蹈,不仅在祭祀、丧葬时歌舞,逢年过节、农事休闲时亦歌亦舞。棕扇舞以铓、鼓、钹和唢呐等为伴奏乐器,道具由内装谷子、包谷、荞子、银链、铜币的一对竹筒及若干松枝组成,摆放在竹篾席上。棕扇为女子专用道具。舞蹈有一定技巧性,动作古朴、厚重、风趣,多用脚步颤动,起伏开跨及大小手臂的甩转,部分舞姿与岩画舞图相似。有“老熊洗脸”“猴子作揖”“猴子抱瓜”“老鹰叼小鸡”“老熊穿裤”“猴子搂腰”“公鸡斗架”“猴子掰包谷”“老鹰拍翅膀”“老熊走路”等十多套动作,形态逼真、舞姿优美,民族特征鲜明,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相关阅读

  • 祁门傩舞(十二神舞、鬼舞、方相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 佤族甩发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 朝鲜族刀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 本溪朝鲜族农乐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 蒙古族安代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 民间舞蹈:起源由来、风格特点、主要分类、文化内涵
  • 麒麟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 西双版纳傣族的孔雀舞
  • 莲花茶灯舞(茶灯闹春):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 红河哈尼族的习俗:吃新谷与长龙宴
  •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28733.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
    编辑推荐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