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族谱、家乘)的起源发展历史:宗谱的意义价值

李邦招 2021-01-07 137浏览

家谱(族谱、家乘)的起源发展历史:宗谱的意义价值 家谱又称为族谱、宗谱、家乘等,目前存世的中国家谱计有5万多种,其中又有2万多种家谱流落海外。 家谱是记载本族世系及其相...

家谱(族谱、家乘)的起源发展历史:宗谱的意义价值

家谱又称为族谱、宗谱、家乘等,目前存世的中国家谱计有5万多种,其中又有2万多种家谱流落海外。

家谱是记载本族世系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其内容涉及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族规礼仪、人物传记、艺文图志、风土人情等。

历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曾说:“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

家谱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是我国传统文化形式之一,不仅具有一定的形式与内容,而且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持久的社会文化效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家谱最早可追溯到周代,魏征《隋书·经籍志》记载:“周家小史,定系世,辨昭穆,则亦史之职也。”周代“小史之官”的职责是专管“定系世,辨昭穆”。

秦统一天下后,原有的王侯将相失去世袭势力,社会格局重新划分,即“秦兼天下,刬除旧迹,公侯子孙,失其本系”。制谱有了其必要性。

不过先秦时,家谱体例简单,一般只按世系先后记述宗族人名和交代人物关系。汉代以后,家谱不仅记世谱,而且记姓氏起源及官职等。

汉代初期问世的《世本》有“叙黄帝祖世所出”,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迁居、名号等,被认为是中国家谱的首创之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制定家谱为官方掌握,官方的重视使修谱之风盛行。当时门阀等级森严,流行以婚姻集团为核心的综合家谱。

隋唐时期,修谱继续为官方掌握。在唐代中后期,民族大融合,门第更替,谱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且私家修谱逐渐流行。

相关阅读

  • PG手机电子新崛起:华为、小米斩获成功,全球游戏品牌TOP10揭晓
  • 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具体泡茶过程,有什么寓意
  • 回族人(回民)为什么要戴盖头:盖头颜色分为青、绿、白三种
  • 布朗族的社会民俗:家庭婚姻、丧葬习俗
  • 彝族少女换裙礼:主要特色、活动流程
  • 达斡尔族的家庭婚姻:不轻易离婚、严禁同姓和近亲通婚
  • 远古三大部落集团:华夏、东夷、三苗
  • 回族人(回民)偏爱面食:油香、馓子、牛肉拉面
  • 东乡族的礼节习俗:烤全羊、吃鸡娃
  • 高山族这一民族称谓的来历、由来
  •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28726.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
    编辑推荐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