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的总结与反思(提纲)

搜梦网 2019-01-13 385浏览

一、近二十年来关于谚语的研究成果,从资料搜集出版与研究两个方面来看,还是有一批的成果,尽管这些成 果与关于民间文学的其他一些主要文类的研究相比,并不算太多。 1 、关...

1 、关于谚语文本的搜集出版民间谚语集成的采集编纂工作不断拓展陆续出版了一批谚语集及谚语辞典

无论是关于谚语的人认识价值、教育功能的研究还是探讨谚语所反映的民众的世界观、思想史、民族性格等的

这些谚语是为谁而使用?

1 、许多谚语集,都只是关于谚语文本的集子。

观点而仅仅选取支持自己看法的材料、舍弃不利于自己观点的材料的做法。这样获得的结论,当然就很难站得住脚
的语言、语言使用的技巧(如象征、隐喻等)、相关的民族情感等等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才可能进一步地理解该

1 、“互文”的概念及其启发。

2 、关于谚语的内容的研究中当然也很少涉及语境。

二、存在的问题:对于谚语这样一种特殊的文类,无论是资料的搜集还是相关的研究,大都侧重在文本方面,
可以再问一句:谚语的文本本身是否具有自足性?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是不是说,要想了解一个地区、民族的人

2 、当一则脱离了具体语境的谚语被人(包括研究者及一般读者)所阅读时,它往往会被给以一定的理解。这

谁在使用这些谚语?

有一大批探讨关于谚语的艺术特征、句法结构等的论文。

也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

民的思想,通过当地谚语的文本本身(而不必参考语境),就可以获得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准确性的结论呢?既然如
范围当中流行?

从谚语来看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民族性等方面的论著,则是关于谚语的内容的研究中占有最大比重的成果。

而很少有关注其语境的成果。

在什么样的场合下人们使用谚语?

一、近二十年来关于谚语的研究成果,从资料搜集出版与研究两个方面来看,还是有一批的成果,尽管这些成

对于同一个问题或现象,有时会存在两个或两批思想情趣截然不同的谚语,这样的谚语,分别代表了什么人、
种理解,实际上也是基于不自觉地调动读者自己所了解的一切相关文化背景的。最起码的,他们首先要对这则谚语
此,那么,谚语的这种自足性来自何处?

论著,大都是就脱离了具体语境的文本而进行的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研究者把谚语看

还有一部分清理谚语发展历史的研究。

成了一种自足的、独立存在的文本形式。这样的看法当然有它的道理(我们将在下一个问题中继续讨论这一点),
即使是简单的背景材料也没有提供。从其完备性来说,这些集子甚至还不如清代的《古谣谚》。

果与关于民间文学的其他一些主要文类的研究相比,并不算太多。

了。

三、语境的视角,对把谚语研究引向深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承认这一点的前提下,我们反过来又

除了一部分以“辞典”命名的集子之外。甚至谚语集成的采录和编纂,也都只注意谚语文本而没有关注语境,

脱离了语境去分析谚语所包含的民众思想,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就只能去臆测,甚至可能出现为了某个臆测的
地接近事实,就必须同时关注谚语应用的语境以及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包括:研究者所掌握的谚语在多大的
过程中,逐渐区确定了比较严格、准确的谚语定义,对于谚语与俗语、谣、歇后语、格言等类似文本之间的区别,
在什么样的情境下的观念?

谚语。这些相关的背景,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语境。

但是,如果要准确地揭示某些或某类谚语的功能,要想借助谚语来理解民众的思想、观念并保证这种认识最大限度

2 、关于谚语的研究关于谚语的定义,开始逐渐严谨和明晰,特别是在同其他一些相似和相近文类进行对比的

使用这些谚语对使用者和听者的社会关系、心理、行为、生产与生活实践等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

相关阅读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方法的总结与反思(提纲)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minsuwenhua/minjianyanyu/5015.html
猜你感兴趣:

继续浏览有关 方法的总结与反思(提纲) 的文章
2条评论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