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指路送魂和冷丧设灵习俗

杨珍磊 2021-01-10 137浏览

彝族的指路送魂和冷丧设灵习俗 在彝族丧葬习俗中,最具特色的还有“指路送魂”和“冷丧设灵”。 指路送魂,彝语叫“搓比”,汉语称为“开路”。彝族认为,死者灵魂不灭,而且...

彝族的指路送魂和冷丧设灵习俗

在彝族丧葬习俗中,最具特色的还有“指路送魂”和“冷丧设灵”。

指路送魂,彝语叫“搓比”,汉语称为“开路”。彝族认为,死者灵魂不灭,而且其魂魄有三:一个被送回祖先发源地;一个守居坟地;一个留住家堂。祖先居住的“仙界”,为“不冷不热,不饥不渴,不黑不暗”之地,但是,要去那里路程遥远,“鸟飞要三天,马跑要三年”,加上途中山川阻隔,艰险重重,故而需要“指路送魂”。

送魂一般在火化或安葬后一个月进行,也有延至数年或更久才举行的。

这是由死者的遗属办斋场,请“毕摩”念《送魂经》,一则追忆死者的功德,二来给死者指明返归祖先发源地的路程。随着“毕摩”的诵经,亡灵似乎可随之翻山越岭,过河渡江,一站一站地前行,最后到达目的地。这实际上是在告诉老百姓,要记住彝族的族源和先民的迁移路线。

最后,“毕摩”还要为遗属招魂,劝他们不要因为过分悲哀而失魂落魄,而要振奋精神,担当起教养儿孙后代,耕田放牧,种麻织布的责任。

前面提到,彝族认为死者的三个灵魂中,有一个是留住家堂的,因此便要举行仪式,以安置供奉的灵位。这一仪式叫“冷丧设灵”。

在凉山,“毕摩”念完《送魂经》后,取出一根5寸长、手指般粗细的树枝,一端劈开一小缝,夹入少许竹根(因竹子在彝族先民迁移中有过救命之恩,故而感恩不忘)和碎银子,再用绿线缠好(如死者是女性则用红线)。

这便是亡者的灵牌了。随后,由“毕摩”举着灵牌,遗属带上猪、鸡、鸡蛋、荞麦等祭品,来到火葬场。他们在火葬场插上许多柳树枝,摆上各种供品。

最后,由“毕摩”诵一番经,便认为已把死者的“灵魂”附于灵牌上了。于是,家人把灵牌供于灵房的墙上,以示请回了祖先,可以保护家人安宁。

相关阅读

  • 龙凤纹饰为什么会成为汉族文化的象征
  • 高山族的宗教信仰:收获祭、播种祭、驱虫祭
  • 白族的宗教信仰:本主崇拜(本主神)
  • 朝鲜族的丧葬习俗:周年祭(小祥)、二周年祭(大祥)、俗节祭
  • 回族的清真寺(礼拜寺):回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实行土葬、有送花树的仪式
  • 白族地区的原始宗教和巫师
  • 俄罗斯族的信仰民俗:宗教、节日
  • 鄂温克族的禁忌:猎熊有一系列崇拜仪式和禁忌
  • 阿昌族的丧葬习俗:实行土葬、火葬
  •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彝族的指路送魂和冷丧设灵习俗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minsuwenhua/minjiangushi/29128.html
    猜你感兴趣:

    继续浏览有关 彝族的指路送魂和冷丧设灵习俗 的文章
    2条评论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