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多年来,胶片作为记录人类活动及其生存环境的重要载体,见证了电影的发展史。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8毫米、16毫米,到标准的35毫米乃至超宽的70毫米,人们透过...
相对于遗留在海外的中国早期电影胶片,国内民间也是一个庞大的尚未好好挖掘的资源库。2012年是中华书局100周年诞辰。巧合的是,上海音像资料馆的研究人员在文物商人的家里发现并成功采集到一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书局的原始电影胶片,其主要内容包括1930年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携家人和书局同仁考察日本的出版业、印刷业和教育事业之全过程,1932年5月在苏州举行的“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现场,以及北京、杭州、苏州等地的早期风貌,而影片的拍摄者居然是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辞海》主编舒新城。此后几年,上海音像资料馆又先后从民间渠道发现并成功采集到一批珍贵的电影母版或拷贝,诸如:1934年宋子文以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的身份考察西北陕甘宁青四省区;抗战前的上海市民生活(静安寺庙会、法租界街景、闵行度假花园与游艇俱乐部等);广州当地士绅创办的著名慈善机构——广州城西方便医院(迄今为止第一次发现用一整本胶片拍摄的一家医院);1920年代的西伯利亚的土著生活(一部堪称民族人类学早期样本的纪录影片)……
五是合理估价营造公平交易平台。坦诚地讲,目前国内拍卖会上的电影胶片,无论是拍前估价,还是实际成交价,与老照片相比,都是十分低廉的,甚至连冲洗新胶片的成本都不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少量拍卖品的估价还是脱离市场需求和心理价位的,譬如嘉德那组海岚·里昂拍摄的张学良家族的胶片流拍,不是内容的问题,应该是估价高过于市场的承受能力的缘故。综合考虑标的物的内容、规格、时间长度、保存品质、稀缺性以及研究与应用价值,是评估一本电影胶片之起拍价格的重要因素,必要时应该邀请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参与。
随着近年来收藏热的兴起,收藏渠道的拓展和拍卖平台的出现,一些罕见的早期电影片浮出。如何及时获得那些珍稀影像的信息和线索,通过有偿采集,继而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并加以整理、修复、研发与推广运用,已经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电影资料馆、影像档案机构和地方史志部门的历史使命。换句通俗的话说,老电影胶片,是一个新兴的、有需求、有市场的收藏品种。
当然,民间藏家保存最多的还是1949年以后的中国新闻电影和电影纪录片拷贝。近年来,笔者在北京、河北、河南、江苏、上海、四川等地走访中已发现存有大量拷贝的私人电影收藏家,少则上千本,多则上万本。这些藏家,有的已经建立起了民间电影博物馆,虽然各家规模不一,保存拷贝的硬件环境差别也很大,但足以证明民间的需求和存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起国内约有近10家拍卖机构引入了电影母版或拷贝的拍卖,如华辰、嘉德、保利、北京中汉、中国书店(海王村)、泰和嘉成,上海泓盛等,拍品总数约120组,成交率约在45%至50%。与老照片的行情相比,电影胶片拍卖的数量、质量乃至总体业绩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北京华辰拍卖公司是国内较早介入影像拍卖的机构,其老照片的拍卖业绩已成为国内影像界的晴雨表。自2015年春拍起,华辰将电影拷贝引入影像拍卖专场,由于拷贝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拍品品质较好,估价相对合理,其2015、2016两年间共有40余组电影拷贝上拍,取得了约70% 的成交率。
欣喜的是,由于国家或地方资金的投入,国内相关机构的努力,陆续有佚失在海外的早期中国电影资源的回归。譬如,中国电影资料馆在挪威国家图书馆找到了1927年中国电影《盘丝洞》的拷贝;上海音像资料馆的采集人员在俄罗斯的电影档案机构发现了含有1922年中共领导人的电影胶片;英国王子威廉访华期间向中国政府赠送了一份保存在英国国家机构的1901年《上海南京路》的电影拷贝复制品;上海电影博物馆从法国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找到了1947年拍摄于上海的电影《假凤虚凰》的拷贝;重庆市政府在美国私人藏家那里找到了拍摄于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纪录电影《苦干》……这些影像资源的回归,在相当程度上为梳理和改写早期中国电影发展史提供了丰富而有力的实物佐证。
三大途径搜寻老电影拷贝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6024.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