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所穿的短褂就是马褂。 清初,它流行于八旗军旅,只是一种征途中的“行服”(当时有“行袍”与“行褂”之分)。 据说,清乾隆以后,马褂被用作常服、礼服。其由来是出自一...
马上所穿的短褂就是马褂。
清初,它流行于八旗军旅,只是一种征途中的“行服”(当时有“行袍”与“行褂”之分)。
据说,清乾隆以后,马褂被用作常服、礼服。其由来是出自一桩历史事件。
当时曾发生大小金川叛乱,清廷先是派川陕总督张广泗进剿,半年以后,损兵折将。乾隆帝震怒之下,将张广泗正法,改派满族经略大学士傅恒率八旗劲旅进剿。傅恒全力以赴一举平定叛乱。归来后,被乾隆帝加封为忠勇公,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褂,宝石顶戴。
因傅恒喜穿对襟马褂,美其名曰“得胜褂”,所以,人们便开始纷纷效仿。起初,只有跟班扈从者和出使者用作礼服,人们常见的是一套出行的轿车,前边开道的“顶马”上,骑一官员,长袍的外边罩上一件对襟马褂。
后来,无论迎宾、作客、游览,都喜欢在旗袍上罩上一件马褂。时间一长,马褂就逐渐成了普遍性的礼服。
马褂一般有短袖与长袖两类。
短袖马褂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的数种,其中,对襟马褂即上述之“得胜褂”,流传最为普遍。它的样式与今天人们穿的中式对襟小棉袄很相似,圆立领,有开禊,有算盘疙瘩式的扣袢,身长齐脐,袖长到肘,因为它的身和袖子都很短,天冷时便可以做成皮的或棉的,套在长袍外边。
琵琶襟马褂是右襟短缺,而略以短襟袍,襟呈弧形,排扣如琵琶状。长袖马褂为对襟,身长、袖长,俗称“卧龙装”。
清代,马褂的颜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统治者的喜好所决定的。
对襟马褂初为天青色,至乾隆中期流行玫瑰紫,乾隆晚期又流行福文襄公福康安所穿的深绛色,谓之“福色”。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马褂的流行与变迁历史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29178.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