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历代俸禄制度的特点

唐绿然 2021-01-07 142浏览

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历代俸禄制度的特点 俸禄即官员的“薪水”。我国古时历代俸禄制度不一样。 汉代官员分为十六个等次,当时称为“秩次”,用“石”来表示。官员的俸禄按其...

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历代俸禄制度的特点

俸禄即官员的“薪水”。我国古时历代俸禄制度不一样。

汉代官员分为十六个等次,当时称为“秩次”,用“石”来表示。官员的俸禄按其秩次给以谷物。

隋代开始实行官品制度,官分九品,每品又各分正、从,共十八级。京官俸禄开始以官品为标准来定。

唐代官品变为九品三十级,京官、地方官全按官品定俸禄。这时俸禄的名堂比较多,除规定俸禄外,还有永业田、职分田、禄米、奉料(仆役衣食费用及杂用钱)等。

宋代的俸禄按官阶定,官阶当时称为“散官”。官员根据散官定俸禄,同时按职务大小发给“职钱”,不担任职务者无职钱。宋代俸禄的名堂比唐代更多,其俸禄收入一般包括俸禄、职田、祠禄、恩赏等。其中,俸禄包括正俸、添支、职钱、禄粟、衣赐,还有仆人(随从)衣粮,以及茶酒、厨料、薪炭、饲刍,等等。

元代初期官员没有俸禄,后来虽然有俸禄,但非常少。明代确定俸禄的依据不再是散官,而改为官品。

明代九品十八级,俸禄据此分为十八等。明初,官员俸禄全给米,后改为“米钞兼给”,只给少部分米,其余的米折成钱。

清代的俸禄“按品颁发”,每品的正、从在俸禄上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俸禄只有九等。按清制,文官京员的正俸有俸银和俸米,文官外员有俸银而无俸米。正俸均按品支给。如正、从一品官俸银180两、禄米90石;正、从二品官俸银155两、禄米77石5斗;正、从八品官俸银40两、禄米20石。

另外,外省文官还加发养廉银,各省均依品级发放,标准不等,省与省之间还有较大差别。但不管哪个省,养廉银的数额都比正俸要高得多。

养廉银的经费由各省自己筹集。

相关阅读

  • 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寝制度:历代帝王陵墓的特点
  • 中国古代对于死亡的不同说法
  • 古代殉葬制度:人殉的起源发展历史
  • 第一个成功进入中国传教的西方教士:利玛窦
  • 中国古代的博士制度:起源发展与历史意义
  • 最早来中国传教的基督徒:圣方济各·沙勿略
  • 古代碑的来历是什么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发展历史:天文历法是一项政治活动
  • 古代的大学士是官阶不是学位
  • 为什么古代的厕所一般建在猪圈旁
  •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28631.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