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日本动画制作人新海诚执导的动画电影《你的名字。》(君の名は。)在日本国内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作品,而它在引入中国内地后的票房表现也丝毫没有背离极高的预期。可...
简言之,“世界系”作品里的“世界”,一方面说的是男女主角的个人感情和私人关系被无限放大到“世界”存亡的高度(既是隐喻的“世界”——例如俗话所言“你是我的全世界”——也是字面意义上的“世界”),另一方面则是介乎“个人”和“世界”之间的所有中介——家庭、社会、国家等等——的稀薄乃至缺席。在“世界”危机存亡的一侧,往往是男主角显得非常被动、甚至无能为力,而女主角则担负起拯救世界的重任——典型如新海诚的第二部作品《星之声》(更不用说EVA)。而在批评家宇野常宽(参见其《00年代的想象力》[ゼロ年代の想像力])看来,“世界系”作品(或他所谓“后EVA症候群”)的出现,意味着这样一种世界观:“脱离‘社会’和‘国家’,将‘自己的情绪’和‘自我意识’所及的范围把握为‘世界’本身。”不过,宇野常宽也认为,像EVA这样的作品及其引领的“世界系”作品文类,说到底不过是90年代末的特殊文化现象,因此他将这类“世界系”作品视为“90年代想象力”的表达。这么说是因为,受众对“世界系”作品的接受和喜爱,与90年代晚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EVA播出的时候,正值日本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或发酵的时刻,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对于泡沫经济破裂后的经济衰颓越来越有切肤之感、1995年发生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奥姆真理教事件等等。无法把握社会整体性、失去历史感、个人之于时代和社会的无力感——种种这些,都构成了人们接受“世界系”作品的社会和历史语境。虽然不能说社会、政治、经济的因素直接催生了作为文类的“世界系”,但确乎可以说,受众将注意力和焦点放在特定作品的特定表现上,其阅读选择和侧重点是社会心理症候的表达——例如,也有不少EVA的忠实粉丝会探讨剧中出现的种种宗教符号,探讨作为“敌人”出现的“使徒”的性质,乃至各个使徒姓名的涵义等等,但EVA大为流行的原因,却很难归结到它的宗教性质(或它对于特摄电影手法的模仿)。相关阅读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想追到女孩子,你必须前世救过她命:世界系与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xingmingceshi/nvhaiquming/6075.html
猜你感兴趣:
继续浏览有关 想追到女孩子,你必须前世救过她命:世界系与 的文章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