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鼓秧歌: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李陶宛 2021-01-07 139浏览

梆鼓秧歌是一种以梆和鼓为伴奏,集唱、念、舞为一体的汉族舞蹈艺术形式,起源于山东港沟镇有兰峪村(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传说明嘉靖年间,在有兰峪村,有个叫张文宾的铁...

梆鼓秧歌是一种以梆和鼓为伴奏,集唱、念、舞为一体的汉族舞蹈艺术形式,起源于山东港沟镇有兰峪村(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传说明嘉靖年间,在有兰峪村,有个叫张文宾的铁匠,其妻子是柳爱云,并生有四个女儿。有一年春节,村里家家户户放鞭炮,男女老幼都跑到街上打起锣鼓、耍龙灯、踩高跷,一片欢声笑语。因为张家家教甚严,不允许女孩抛头露面。女孩们听着外面热闹的声响,很是孤独,只好扒着墙头翘望。她们越想越难过,各自回到房中蒙头大哭起来,不吃也不喝。母亲们一看急坏了,等到父亲归来,女孩们哭得更厉害了,就像中邪一样,也不让父母去请郎中。父亲们便着急问说:“孩子们,你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只要别再哭了。”女儿们一听,便说只想出去和大家伙儿同乐。

第二天,父亲们便买了花鼓和棒槌分给个女儿们,自己拿起卖豆腐的梆子,让妻子拿起做豆腐的布包,一家人边敲边舞起来。邻居们听见张家传来欢乐的鼓声和梆子声,也纷纷涌了进来,大家伙儿都拿起手上的梆子,一起跳起舞来。此后,便渐渐形成了梆鼓秧歌。逢年过节,村民们便用这种舞蹈形式来庆祝。

梆鼓秧歌自此便传了下来,一传就是200多年。腐梆子打节奏,自编自唱,渐渐形成了豆腐秧歌。万历年间,“梆子秧歌”经过演变,到五世祖何瑞一代,已有了更明确的角色和情节。为表现“全家福”的效果,表演队伍中增加了老人和小妞,并且有了角色不同的道具服装,即老人黑色对襟褂外扎,白巾裹头;青年着上白下青便装;妇女上红下绿绸褂、裤;小妞扎肚兜,脚穿青鞋,头扎竖辫。为了增加气氛,伴奏由单一的梆子增加了自制小鼓,演出时梆鼓交叉,表演随梆、鼓不同声响节奏走场变阵,道具也添加了斗、粮囤而且上面各贴有大红“福”字,生活气息和喜庆意味更浓了。由于伴奏中有梆有鼓,当时人们就叫它“梆鼓秧歌”,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之后,梆鼓秧歌经历了明末、清、民国300多年的变迁。因为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曾几次濒临绝境。

相关阅读

  • 满汉全席风俗的起源、由来历史:什么意思
  • 回族鱼尾剑 :起源由来、传说历史
  • 中国彩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彩陶文化、艺术价值
  • 楹联(对联、对子)习俗:起源由来、传承历史、寓意传说
  • 祁门傩舞(十二神舞、鬼舞、方相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 佤族甩发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 壮族武术:起源由来、风格特点、主要招数、文化内涵
  • 武式太极拳:起源由来、风格特点、主要招数、文化内涵
  • 为什么春节要贴春联(门对子):起源由来、传承历史
  • 朝鲜族刀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minsuwenhua/minsujinji/28678.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
    编辑推荐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