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中的外国人:汤若望和郎肚宁

孙艺梅 2021-01-19 990浏览

清代宫中的外国人:汤若望和郎肚宁 明朝末年,西方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成功取得传教权,使紧闭的中国国门稍稍有所松动。此后,传教活动很快就达到一个高潮,不仅赢得皇帝...

清代宫中的外国人:汤若望和郎肚宁

明朝末年,西方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成功取得传教权,使紧闭的中国国门稍稍有所松动。此后,传教活动很快就达到一个高潮,不仅赢得皇帝及官僚士大夫的信任,而且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大教区。1644年清军入关后,在华传教士们的科技知识又吸引了清朝统治者,他们得到了重用。

西方传教士不仅顺利地渡过了从明到清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而且在清朝宫廷中获赐任职,一时间清宫中“洋官”云集,形成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的局面。汤若望与郎世宁便是其中著名的两位传教士。

汤若望

汤若望(1591-1666年),字道未,原名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德国科隆人,1611年加入天主教耶稣会。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来华,抵达澳门。起初在北京学汉语,后到西安传教。明崇祯三年(1630年),经明臣徐光启推荐被召至北京译书,修订历法,编成《崇祯历书》,并筹办了一所相当规模的科学图书馆。又监铸大炮,传授用法。清顺治元年(1644年),汤若望将浑天仪、太阳象限仪、望远镜等三种天文仪器呈献给清朝统治者。

次年,又整理成《西洋新法历书》,被摄政王多尔衮更名为《时宪历》而颁行天下,后被清帝任命为钦天监监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主管钦天监的外国官员。自此,汤若望在清宫中屡受官职,地位不断提高,先后被加封为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大夫,赐号“通微教师”,甚至顺治皇帝也尊称其为“玛法”(满语,意为“爷爷”)。由于清廷中历法派系之争,清康熙三年(1664年),以前钦天监杨光先为首的官员指斥汤若望历法荒谬,诬告其图谋造反,在当时执政的鳌拜集团对控告的受理下,汤若望被判处死刑,其余所属官员均被罢黜治罪。康熙四年,汤若望被赦免,一年后,因年老中风而病卒于北京。

相关阅读

  • 白族生产生活中的禁忌
  • 柯尔克孜族的禁忌:日常生活中的禁忌较多
  • 《仪礼》(礼古经、古文礼)中的丧礼
  • 什么是基督教圣灵:基督教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格
  • 故宫房间数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吗
  • 甘肃兰州生活中的禁忌习俗
  • 清代官员铨选制度
  • 诗经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什么意思
  • 水浒传人物绰号 《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介绍
  •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清代宫中的外国人:汤若望和郎肚宁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minsuwenhua/minjiangushi/29689.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