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席不正不坐: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叶竺幸 2021-01-08 117浏览

孔子席不正不坐: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席不正不坐”出自《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

孔子席不正不坐: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席不正不坐”出自《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

春秋时代人们的坐卧用具大多为席,席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如蒲草、荐草、苇、高粱秆、竹、藤或丝麻皮革等。席携带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

古代人坐时很讲究礼仪,严格区分长幼贵贱等级尊卑,孔子推崇礼,故如果坐席排位不按礼仪,入坐便有失体统,违背礼教。

《礼记·曲礼》还有对席坐朝向的记述:“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东向西向,以南方为上。”表明席坐很重视面的朝向,南北向的席,以西方为上座;东西向的席,以南方为上座。

坐席不当,有违礼仪,“割席而坐”、“割席断交”的事情就会发生。

相关阅读

  • 诺贝尔奖获得者要汲取孔子的智慧:事件起因经过
  •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孔子席不正不坐: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minsuwenhua/minjiangushi/28754.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