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世,1967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空气动力学专业,1972年参加“运十”飞机研制。他曾任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设计师、ARJ21型号总设计师。受聘为国家大型飞机...
“运十”之后,与美国合作生产MD82,MD90,与空客一起研发AE100。吴兴世满心期待,国际合作对中国的民机发展,能够“四两拨千斤”。然而,愿望一次次落空。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中国人要实现大飞机梦,只能靠自己!在那段没有飞机可造的黯淡时光,身边很多人转行,吴兴世却坚信,遭遇的挫折,走过的弯路,都没有白白浪费:“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这件事情是一定能够干成的。好像你现在是个游泳运动员,一不小心把腿骨摔伤了。你躺在床上的时候,不妨两个手举举哑铃,锻炼肌肉,在实干当中才能出成果出人才。”
“四两拨千斤”还很难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马凤山总设计师在运十研制中组织完成七轮质量复查,发现并及时解决不少质量问题,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有关设计员或者工人自己查出来、报上去并主动解决的。为什么“运十”经历近40年风风雨雨,从来至多是有惊无险,没有出现过任何“颠覆性问题”?
如今,74岁的吴兴世依然很忙,他不仅会时常出现在研发、制造一线,评审、论证更是排得满满。对于C919,人们总是希望进展能够快一些,再快一些。对此,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我们的市场已经成熟,飞机只要干出来,绝不会亏本。前期的基础越扎实,未来的路就越顺畅:“先进的电子座舱,综合航空电子系统,是向787靠的。这些技术你不先用上去,验证发展你就晚了7、8年,很大程度上是为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并不急于让它马上直接取得效果。”
从小怀惴“航空报国梦”
他们住的是文革停课学校没有桌椅只有双层床,写信得趴在床板上的临时宿舍;多数人拿的是每月四十八块半或者三十六块半的工资;工作场所是工厂食堂的长条餐台,开饭前得收拾图纸文件“清场”;除了“文房四宝”,最“先进”的设计工具是许多人合用的几台手摇计算机;晚上加班时,迎接他们的是龙华机场又大又猛的蚊子。“航空人的孩子早当家,不到十岁的小学生天天接送弟妹上幼儿园,去食堂打饭买菜,一个人去粮店买十几斤米背回家是常事。上飞所在龙华机场塔台楼蜗居了20多年。与今天祝桥基地相比,原本的上飞厂简直像作坊。”
“我到上海飞机研究所承担的第一个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要解决运十飞机上50块操纵面和活动面的问题。当时,我们的马凤山总设计师下决心要靠一个人的力量来从操纵这个飞机,怎么办呢?”
原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吴兴世是这支“国家队”中的一员,谈起这段经历,他无限感慨:“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渴望的是早日打赢一场中国航空工业翻身仗,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那时所有民机人都以能尽自己的全力实现这个梦想作为最大的荣耀。”1986年,“运十”研制项目被搁置,对吴兴世这样的老一辈航空人来说,这是他们心中永远的遗憾。中国飞机制造业就此经历了一段坎坷曲折的历程,可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的梦想一直都在。
“运十”飞机是中国人第一次按照欧美的设计规范和适航标准,实现了众多的突破。那么大个机翼,里边装55吨油,这40年一滴油都没有漏过。“我们机翼的气动设计技术,就是比707还要先进。”吴兴世颇为得意地说。
相关阅读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沉下去,用一辈子干这件事”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9502.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