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 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国传统戏曲。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因兴起于晋中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
架火:架火的兴盛地,位于榆次、太谷、清徐三县交界处,这是几百年来形成的晋中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节目。开始于明代初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架火,工艺独特,有许多令人惊叹之处,由描龙绘凤、金匾高悬的十数层殿宇楼阁顶架而成,形如古塔,气势宏伟,颇为引人。架火有常年与闰年之分。平常年是十二层,闰年时十三层。这些殿字楼阁,层层飞檐高挑,铃铛垂吊,从底到顶足有十三公尺开外。塔顶,城斗高矗,旌旗飘扬,别具情趣;塔身,彩炮成串,幡缀相连,五彩缤纷;塔底,人物山水和牌坊亭台相对衬,主次分明,恰似一座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架火上悬挂着数百个彩炮,外饰以精致的彩色图案,全部用五颜六色的手工纸和瓦金抵裁成细如发丝的纸条编织而成,图案各异,风格奇特。图案中,有八卦、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悬挂架火之上,恰似锦上添花,颇为别致、好看。
铁棍的表演少则几台,多则数十台。每架铁棍由八护演员。此外,根据棍上人数,确定“打卡的”若干人,每人手执一大卡杆,随同铁棍左右,休息时,将杆卡在各个演员胸前,以消除疲劳和紧张。
在晋南最富特色的是阁跷类。它以道具制作精妙神奇、表演技巧惊险动人而为广大群众喜爱。襄汾县中黄村的高台,就是其中之一种。
太原锣鼓的最大特色,在于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这种对抗的出现,常见于喜庆之日,两队互见于街头。每逢这种情况,双方互不相让,各显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阵连一阵,一会儿急似一会儿,不争个山高水低,决不歇手。这种对台演奏,越打越来劲,越看越振奋,有时演奏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不肯罢休。
铁棍的造型,以戏曲人物为主,也有一些汉族民间故事、传说、典故等方面的内容。将一台戏浓缩在一台阁上和独具匠心的造型设计以及工艺组装,三者有机的结合,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给人以无言胜有言之妙感,堪称一绝。
晋剧: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国传统戏曲。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因兴起于晋中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流传外地后,被称为山西梆子,后改称晋剧。有上路调和下路调之分,上路调为北路梆子,下路调为中路梆子。中路梆子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盛行,流行于山西中部、内蒙、河北、陕西部分地区。发展过程中吸收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韵调,风格特具。民国以后中路梆子兴盛,遂以山西梆子专指中路梆子,建国后则称晋剧。
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高峰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树。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民间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山西剪纸: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河历史人文之民俗风情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5537.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