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的孙中山档案照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为什么会出现人人知道孙中山,孙文本名却隐没不彰的情况呢?“孙中山”三字又从何而来,为何孙本人不愿使用,别人却...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朝野争议了数年的改革,终于启动。与此同时,孙文、黄兴的同盟会...
“革命”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主题,但孙中山最初并没有使用“革命”这个概念,当时的说法只能是“... 网络编辑:刘小珊责任编辑:刘小磊 1910年以前,孙中山在对日人通信中署名“中山”、“高野”交用,这个“中山”是日本姓Nakayama,不成问题。但对中国人通信中署名“弟中山”,与使用署名“弟孙文”相对应,这个中山,则是孙氏用作自己的名字了。 孙中山虽然早在1904年就提出“帝国主义”名词,但直到1924年改组之前,国民党从未以组织...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人人知道的孙中山,孙文本名却隐没不彰的情况呢?“孙中山”三字又从何而来,为何孙本人不愿使用,别人却都在使用孙中山这个名字呢?说起来,这里有几个故事。
章士钊在《疏〈黄帝魂〉》中回忆说:“吾之所知于(孙)先生,较之秦力山所谓海贼孙汶,不多几许。一日,吾在湖北王侃叔(慕陶)许,见先生所作手札,长至数百言,用日本美浓卷纸写,字迹雄伟,吾甚骇异。由此不敢仅以草泽英雄视先生,而起心悦诚服之意。”当时孙文之为国事犯受通缉,已广为人知。为活动方便,用了中山、高野一类的日本姓氏。故熟人相遇,便称中山先生或高野先生。起初是口头上说说,或通信上使用,进而在报刊上也用了,习惯成了自然。如章太炎在1902年3月致吴君遂信中便说,“今者,任公、中山意气尚不能平,盖所争不在宗旨而在权利也。”任公是梁启超的字号,章太炎将任公、中山并列使用,可见至少在此时(1902年),部分中国人已将孙氏在日本所使用的姓氏中山,作为孙氏的名字而加以使用了。
1912:纪念孙中山诞辰专题谈话
孙中山为什么不使用“孙中山”呢?可能有这种因素,即姓名虽是符号,但中国传统上更重视“名从主人”的说法。不论是中山或是孙中山,都是别人所取用的姓氏、姓名,不是本人或长辈给取的,于俗可容,于理无据。况且,中山二字之含义,细想起来,孙氏可能极不舒服。为何如此说?须知,1879年(光绪五年),日本灭中国藩属琉球国,改为冲绳县,逼迁其王至东京,以中山侯爵名义,处于囚禁状态。当中国第一任驻日使臣何如璋抵横滨时,原琉球王听到消息,还派亲信秘密跪见天使,请求代为申冤复国。这是何等可悲可耻之事!若以一大国领袖之尊,姓名竟来源于亡藩辱爵,情何以堪!故孙氏对不知就理之人,尽管由他们去用(不辩,辩无益),反正外界没有人知道其中原委;但如果自己也使用“孙中山”,煌煌大字落笔留于档册,为外人笑,则清夜梦回,便难免诛心了。这大概便是孙文(逸仙)不使用孙中山这个名字的缘故。这也就是说,孙中山是一个被取、用的名字。
为什么会出现人人知道孙中山,孙文本名却隐没不彰的情况呢?“孙中山”三字又从何而来,为何孙本人不愿使用,别人却都在使用孙中山这个名字呢?说起来,这里有几个故事。
孙中山在日本安顿下来后,便开始准备在国内发动起义。1900年,惠州起义爆发。由于新上台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取消了台湾总督府对孙中山支持的承诺,浪人遣散。孙无奈,只得回到日本。
这个标题,读者可能会认为不通、怪诞。事实上,确实有点不好理解,中国人,只要有些知识,谁不知道孙中山,怎么还说什么“一个被取、用的名字”?孙中山这个名字,谁取、谁用呀?取、用什么呀?是的,这是个疑问,本文就是做这个释疑的功夫。
1912是甚么样的时代?第一个浮出的意象,可能就是——那是一个列强瓜分中国的时代。那也是个...
孙中山早年生涯探究
入民国后,“孙中山”姓名被广泛使用。但是,这是被使用。虽然孙也接受他人称自己为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就是孙文、孙逸仙,但是我们实在找不到孙氏自署孙中山的事例。
孙文、黄兴、同盟会:立宪与革命之争
对于这一点,还可从孙氏与外人通信中得到证明。孙氏与外人(西人)通信,历来都使用孙逸仙(汉语拼音)。但在1910年8月11日致咸马里函,署名孙逸仙,通信地址(收信人)写的是Mr.Chung San。同年9月4日致布思函,通讯处(收信人)也是Chung San(并注明“邮汇亦请用Chung San之名”)。8月13日致张永福函,中文直称“弟中山谨启”。可见,暂住槟城的孙氏,即仍处于保密时期的孙氏,已开始使用“中山”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到了1911年12月25日孙氏返抵上海后,孙中山的姓名在报纸上铺天盖地,汤化龙等人的共和建设会的通电中,甚至有“请举孙中山先生为总统,以救国民”的字样。
鄙人从事孙中山研究三十有余年,以涉猎“孙中山与日本”为帜志,早想写点孙中山之于“孙中山”的文字,迁延未果。值此夏去秋来之际,乃追维原始,涂抹几句,在学言学,聊供同好之谈助。
这时的章士钊还不认识孙氏其人。但因为章士钊已结识章太炎,而章太炎在1902年赴日本时已与孙中山来往,故章士钊对孙的了解,可能多来自章太炎的介绍。另外,章士钊也可能从秦力山、王慕陶处得来一些信息。
孙中山是如何从亲美转向反帝的
随后,他的支持者宫崎寅藏将自己所参与的孙中山革命史事写进回忆录《三十三年之梦》一书中。该书于1902年出版,孙中山为它写了序言。1903年,在上海《苏报》馆任主笔的湖南人章士钊(行严)将这本日文著作,根据自己的意思,节译成《孙逸仙》小册子,作为《荡虏丛书》的一种出版。章太炎、秦力山及章士钊本人都为这本小册子作序,高度评价孙中山的革命先导地位。章士钊认为,“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则谈兴中国者,不可脱离孙逸仙三字。”此书出版后,“一时风行天下,人人争看,竟成鼓吹革命之有力著述,大出意外。”当大批青年学生出国赴日前后,接触到介绍孙中山活动事迹及看到知识界先进所做的这些介绍时,孙中山的形象无形中便高大了起来,这也就为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拥戴孙为总理奠定了基础。
(本文作者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的孙中山档案照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孙中山,一个被取、用的名字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5456.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