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鸿斌艺术馆,民间收藏的文化使命(组图)

搜梦网 2019-01-13 190浏览

任鸿斌和他的私人收藏博物馆。本报记者 房毅 摄 任鸿斌艺术馆镇馆之宝—马家窑彩陶。 有句老话:藏宝于民。 不断涌现的私人博物馆就有意无意地印证和扩大着这个概念。 现在,...




  不断涌现的私人博物馆就有意无意地印证和扩大着这个概念。
  “我叫它晾画。”在任鸿斌的记忆里,那些被晾的画里面就有齐白石的作品。只是后来那些东西多毁于“文革”。




  人文书香
  最近一段时间,任鸿斌忙于一件大事,为一处占地1000多亩的“东方陶韵马家窑文化彩陶博览园”做前期设计报告。目前,任鸿斌对于这个博览园已经有了规划—它将会有10多项功能,其将以园林式的形式全面立体呈现临洮的文化资源特征。“如果可能,5年内将完成博览园一期工程。”任鸿斌自信满满地说。


  现在,陇上私人博物馆的建造大有燎原之势,任鸿斌的东方古典艺术馆算得上是其中一个缩影。相对于公立博物馆来说,姑且不论这些私人博物馆会起到怎样的补充作用,至少它们承担着保存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份责任。太多的事实证明:民间力量是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的生力军。
  本报首席记者 雷媛
  和收藏圈里朋友唠嗑时听说酒泉一位藏友手中有黄文中的作品,任鸿斌一下子来劲了,前后跑了5趟酒泉,最终拿到了黄文中的那副“因人能成事 报国有壮心”的对联。
  拓展“杂项”


 
  从有了开设艺术馆的想法开始,任鸿斌希望完完整整展现家乡临洮的历史文化。在临洮还有几处私人博物馆,相较于那些,任鸿斌的艺术馆性质上应该属于综合性的私人博物馆。受制于地方狭小等因素,他的很多藏品没有陈设出来,仍然躺在库房里。任鸿斌透露,仅临洮近代名人书画作品馆藏就有100余幅,马家窑文化陶器600余件,古典家具至少三四百套。

  小时候的经历,像一枚印章深深地印在任鸿斌的脑海中:每年端午过后,在某一个晴朗的午后,家里人就会搬出几个重重的大箱子,不一会,小院就被或挂着或铺开的书画作品占领了……


  现在任鸿斌的这个艺术馆是租用临洮二中的地方,但却是免租金的。“事实上,我和学校签的是有租金的合同,一年也就几万块钱。”任鸿斌说最终学校领导决定免收租金,是因为“他们被感动了”。



任鸿斌艺术馆,民间收藏的文化使命(组图)

任鸿斌和他的私人收藏博物馆。本报记者 房毅 摄

  有句老话:藏宝于民。






  作者:雷媛



  这是个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地方。

  任鸿斌的东方古典艺术馆就在临洮岳麓山下的一幢居民楼的一楼。300多平方米的地方被他细致地规划成马家窑彩陶、文人书画、古典家具等几个区域。

  任鸿斌曾在一家小煤矿里有股份,煤矿倒闭后,他就把那些收入全部投入到艺术馆了。他说靠他的那点工资,是不可能做起来的。

任鸿斌艺术馆,民间收藏的文化使命(组图)

  “他们的遗作是印证书香临洮的物证,而他们的精神理应是需要我们秉承的财富。”有时候,任鸿斌认为这也是他想做艺术馆的真正动机所在,尽管因为开这个没有收益的艺术馆,他被人说成是“疯子”。
  有一段时间,任鸿斌联络了几位好友,大家共同出资要给黄文中树立碑林,碑林设计图案都设计好了,只是因为各种原因计划暂时搁置了,不过,任鸿斌表示这件事一定会推进下去的。同时,他还准备把牟月秋先生作为一代古文字大家的一面透过资料整理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完全了解博学的牟月秋。
  “到了我父亲那一辈,他是个上过私塾并被四里八乡所熟知的名中医,这使得他具有超越乡野的远见,在平田整地的岁月,家乡时常出现挖出陶器的情况,多的时候,这被老乡们视为“不吉祥”,挖出的器物多被即刻砸碎。当时我父亲却被那些负载着遥远和神秘气息的古物所吸引。目前,馆藏的600余件彩陶中,有三分之一来自家庭继承。”马家窑文化彩陶也是任鸿斌艺术馆最重头的一个部分,它是临洮深厚文化底蕴的一种印证。
  每一次,只要是自己做讲解,任鸿斌总会在介绍黄文中时多用些时间,他总是想通过自己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黄文中这位临洮才俊。据临洮文史资料第二期记载,1890年,黄文中出生于临洮,1917年从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自费留学日本,获得东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学学士后参加入中华革命党。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影响的黄文中,深深为祖国羸弱而忧心,由此潜心研究强国之道。之后翻译了《日本民权发达史》。译成之后,黄文中带着书稿去面谒当时也在日本的孙中山。孙中山先生当即写下了那句蜚声中外的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忧国忧民的黄文中具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1924年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向往民主自由的黄文中在演讲中强烈抨击军阀专制,不料得罪了甘肃督军陆洪涛,被其手下暴徒狙击于兰州安定门外荒郊僻处,导致头破齿落,昏迷不醒。后得路人救助才得到救助。据说,其脱险苏醒后第一句话是:“我的舌头尚在否?舌头在,还得讲,还得说……”这位“民主斗士”也是一位楹联大家,上世纪30年代避居杭州时,其为西湖景观题写了多副名联,最为世人称颂的自是那副“西湖天下景”的“叠字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黄文中,还有牟月秋、何巨川、赵西野、张三观……这是任鸿斌的艺术馆书画区馆藏作品的作者,都是临洮人。
  彩陶情结



  任鸿斌没有否认这样的解读来自猜想。他总是喜欢在一个个夜深人静之时,凝视着那一件件散发着神秘气息的陶器,天马行空地想象着它们是怎样做出来的,又经历了怎样的轮回流转后破土而出来到自己的手中……
  进入艺术馆的门,左手方向有一处陈设展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上房。正方向是一面墙,墙上有一副中堂带对子(对联),任鸿斌说中堂可是书法亦可是山水画。然后是一张条案,也称作供桌,其上有一对瓷器,多为花瓶,暗含平平安安之意。除此之外,还设有供器。条案正前方摆放一张八仙桌,左右各配一把太师椅。



  任鸿斌艺术馆镇馆之宝—马家窑彩陶。
  除黄文中外,牟月秋先生也是备受任鸿斌推崇的家乡先贤。地方志学者邓明曾写过一篇追忆牟月秋的文章,赞其书法,真、草、隶、篆无体不备,无体不工,尤精甲骨钟鼎。任鸿斌听闻的故事是牟月秋不但鼎力发展家乡教育,还曾在河南安阳呆过四年,醉心于甲骨文的研究。
  在收藏领域,任鸿斌除了秉承家传,还开拓了新的领域,古典家具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任鸿斌专门报名上了一档河南的《华豫之门》节目,现场他带去的藏品之一就是马家窑文化彩陶。那件学名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镂空边人物纹盆”,高22厘米,上口径9厘米,是马家窑文化中晚期的一个代表。“这件馆藏品是我从父辈手中继承下来的。”任鸿斌说他们家的收藏从他的爷爷时期就开始了,解放前任鸿斌家家境算得上优越。曾到艺术馆参观过的,应该会留意到一件高20厘米残损的花瓶,这件原本高60厘米左右的康熙时期郎红五彩花瓶是任鸿斌爷爷的藏品。

  陈设于艺术馆的这两把太师椅是产于明代的材质为黄花梨的老古董,简洁流畅的设计中透露着一种正式感和约束力。任鸿斌说中国传统家具是文化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就像这对明代的太师椅,它背后隐含着一种礼仪性的东西。坐具也是一种文明,坐在这样的太师椅上,它似乎会提醒或约束着我们应该保有一种礼仪。”企图找寻正在渐逝渐远的中国人自己的家具文化是任鸿斌开始古典家具收藏的理由。

相关阅读

  • 河南政协委员程青梅:打造博物馆集群激活民间藏品
  • 玉树民间收藏家:索昂生格
  • 民间收藏家展示1930年代张裕金奖白兰地
  • 为什么认可《丹枫阁记》民间藏本而质疑博物馆藏本
  • 福建德化县长:民间收藏是一座未曾开发的“宝藏”
  • 河北民间收藏家齐同民:我是收藏品的临时“看
  • 372亿!鄂州民用机场被列为民间投资头号项目
  • 三水民间收藏家的证章“讲述”历史
  • 民间收藏:铜水壶的魅力
  • 网络造谣者恶意抹黑民间藏家李巍案二审开庭
  •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5147.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
    编辑推荐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