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为什么不当跟皇帝实际待遇无差别的权臣、而一定要篡位称帝?因为他想折腾。只有当上皇帝、改朝换代,他才能毫无阻碍地为所欲为,把天下尽情折腾成自己梦想中的乌托邦。所...
王莽为什么不当跟皇帝实际待遇无差别的权臣、而一定要篡位称帝?因为他想折腾。只有当上皇帝、改朝换代,他才能毫无阻碍地为所欲为,把天下尽情折腾成自己梦想中的乌托邦。所以当他坐上皇位的那一刻,新朝的官员百姓们做梦都没有想到,新皇帝的改制会把亿万百姓同他自己一起拖进深渊。
从公元9年正式登基开始、到公元23年被乱军杀进宫砍头为止,十余年里王莽的改制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种种改制最后的下场都几乎跟他本人一样:死。
1 改名称
孔子曾经曰过,“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还曾经曰过,“必也,正名乎?”在儒家看来,什么事情不讲究名正言顺,必定会失败透顶——王莽深以为然。虽然上位是靠法家手段,但王莽从少年起就是标准儒生,读的是儒家的经典、交的是儒家的师友、连上位主要也是靠儒生们的吆喝。所以他一称帝,首先就雄心勃勃地要改名。汉朝改为新朝,就展现了王莽追求除旧布新、焕然一新、出秦汉淤泥而不染的小清新志向。
但一个“新”字当然不能代表王莽的壮志雄心,他以《周礼》为依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头衔更换工作。比如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王莽把九卿中的大司农先改名“羲和”再改为“纳言”、大理即廷尉改称“作土”、接待宾客的大鸿胪改“典乐”、负责工程的少府改为“共工”——一切以复古为准绳。
此外,三百石的官叫“下士”、四百石的叫“中士”、五百石的却不叫上士而叫“命士”。一千石的叫“下大夫”、比二千石的叫“中大夫”,正宗二千石却不叫命大夫而叫“上大夫”……命名的规律,就是没什么规律。
不仅官名要改,建筑名也要改。太后住的长乐宫改“常乐室”、皇帝住的未央宫改“寿成室”、前殿改“王路堂”、宫门改“王路门”……甚至还没登基,王莽就已经把京师名字改成了“前辉光”和“后承烈”。
改名许多时候是为了降级。比如汉朝封的诸侯王,王莽认为不合适,统统改成“公”;边疆四夷的王跟着改成“侯”。王莽更下令把高句丽改成“下句丽”、把匈奴单于改成“降奴服于”——对着四夷宾服的天朝,国名和称号不能搞僭越。
这一改就改出了问题。汉朝给匈奴单于的印是“匈奴单于玺”,王莽派人送去的却是“新匈奴单于章”。从玺降级到章,虽然实际待遇不变甚至还有少少增加,抵不过心理上被王莽无故贬低啊。于是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开始撕毁和约在边境抢劫骚扰,一直到最终大兵压境、边患复生。
等王莽一死,他的这些新头衔也就烟消云散了,统统成了后世的笑柄。
2 改薪酬
王莽按《尚书·禹贡》的记载,按周朝的制度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有爵位的,他一共封了七百九十六人,另外还有一千五百一十一人没有爵位但有封土,即便封土最少的只有十里。
但问题在于爵位封出去了、封土给出去了,却不能兑现而只是一个纸上画出来的大饼。由于当时的地理边界也在改、一时无法确定,受封者不可能去自己名义上的封地去建府收税,只能在长安干等。而王莽发放的生活费又很少,一度导致生活都成了困难。有爵位的早就通过职权赚得盆满钵满,倒是不成问题;下一等的囊中羞涩,甚至不得已去打短工。
几年后,王莽又出台了“吏禄制度”,把全国行政官吏分为十五级,从最高级到最低级俸禄收入相差一百多倍。这也罢了,但王莽实行的是浮动收入制,即俸禄与农业收成的丰歉挂钩:粮食产得多官员就多赚点,歉收的年份官员的裤腰带就要勒紧一点。
但这套挂钩工资制计算繁琐先不说,有权在手的官吏怎么可能苦自己?羊毛出在羊身上,当然是把亏欠的往百姓身上转嫁来得轻松自然。于是贪污贿赂强取豪夺成风,百姓一肚子怨气还无处可发。
王莽推行的微薄俸禄制,让清正廉洁的官吏没法生存,只能被迫变为贪赃枉法的官吏。但王莽不觉得官吏的腐化变质跟自己的改制有关:周朝的政治难道不清明?古人的做法那么完美,都被如今这些没觉悟的官们糟践了。
3 改行政区划
据《尚书·尧典》记载,天下在古代时分为十二州,于是王莽还没有篡位,就已经把十三州强行改为十二州。
等到篡位成功,新的想法又取代了旧的:《尚书·禹贡》记载,天下不是十二州而是九州。王莽又把十二州强行改为九州。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梦见印章坏7是什么征兆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35050.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