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刁凡超 发自青海省共和县 当黄建青和同事带着编织袋走进菜市场采购时,新一轮值班又开始了。“要上山了?”店面老板一边给他挑菜一边寒暄,他只知道黄建青上...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刁凡超 发自青海省共和县
当黄建青和同事带着编织袋走进菜市场采购时,新一轮值班又开始了。“要上山了?”店面老板一边给他挑菜一边寒暄,他只知道黄建青上山前会来这里准备十天的口粮,但对于他在山上的工作却并不了解。
03:44
视频加载中...
第一代观测员黄建青的工作日常 澎湃新闻记者 史含伟 摄(03:44)
作为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以下简称本底台)第一代观测员,黄建青在青海高寒缺氧的瓦里关工作了28年。他和同事对大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持续观测形成的数据连成了一条“瓦里关曲线”,这填补了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大气本底基准观测在中国和欧亚大陆的空白。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秀骥参与了瓦里关站的选址建设和后期评估,他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说:“‘瓦里关曲线’是几代观测人员取得的非常重要的成果,这些数据经过了严格的国际对比,WMO专家对我们的资料认可度非常高。‘瓦里关曲线’为我们国家的气候外交各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选址瓦里关
在西宁市区西南一百多公里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瓦里关山自东北向西南静卧于此。站在海拔3816米的山顶,南眺是黄河上游第一座水电站龙羊峡,北望可以看到青海湖。28年前,因“本底台”的建设,瓦里关闻名于世,而中国,也从这里迈出了保护地球的重要一步。
瓦里关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360全景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瓦里关山脚下树立的石牌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图
1994年9月15日,世界气象组织(WMO)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政府同时在日内瓦和北京宣布: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监测臭氧和温室气体的观象台将在中国开始工作。9月17日,“本底台”正式挂牌成立,填补了WMO全球大气本底基准观测站在中国和欧亚大陆的空白。
05:12
视频加载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讲述瓦里关本底站建设起步与发展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摄 编辑 史含伟(05:12)
周秀骥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就开始了大气区域本地站建设,临安、上甸子、龙凤山区域本底站都是在那个时期建立的,但这些区域站的全球代表性不够。而从世界范围看,彼时,WMO全球大气观测系统刚整合完成不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即将出炉,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趋势越来越不容忽视,南北两极等地纷纷建起大气本底基准观测站。但欧亚大陆腹地的大气本底基准观测仍是一片空白,从已有观测站获得的数据尚不能代表全球气候变化的真正状况。
2021年6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全球大气本底监测站当时都建在海上或大洋边上面,很少在陆地中心来建站,特别是亚洲,当时没有任何数据。”周秀骥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问题提出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很关心在亚洲大陆的核心地区的二氧化碳浓度究竟怎样?亚洲大陆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因此当时有的科学家认为这里的二氧化碳浓度会比较高,但我当时的看法有点差别,二氧化碳是惯性气体,它排放出来以后不参与大气本身的化学反应,作为全球的本底来说,它应该是一个充分混合的浓度值,全球的差别应该不大。”
1987年在第十次世界气象大会上,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当选WMO主席,他认为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影响力很大的国家,应当在亚洲承担这个责任,建立大气本底站。这一想法一经提出获得积极响应。
在当时没有任何参考的情况下,周秀骥等人先带着仪器到青藏高原区观测了一段时间,然后着手本底台建设。1991年9月,时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的周秀骥站在瓦里关山顶,对观象台站址进行考察。
之所以选在瓦里关,周秀骥解释说,本底站不能完全建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如果不具备生活条件,则无法保障持续性观测。既要保障一定的生活条件,还要保障50公里范围内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扰,在综合评估后站址就选在了瓦里关山顶。
蹒跚起步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梦见仪器检查有什么寓意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35043.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