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个叫大卫·沃什的加拿大人开了家矿业公司。 那段时间,美国正被国内的大通胀和海外的几场战争搞得焦头烂额。经济不行、美元...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个叫大卫·沃什的加拿大人开了家矿业公司。
那段时间,美国正被国内的大通胀和海外的几场战争搞得焦头烂额。经济不行、美元疲软,所以大家都大肆囤积黄金,直接推动了金价的暴涨。
1980年的时候,黄金直接飙到了850美元/盎司的天价。虽说后来上台的美联储和财政大佬们使出了浑身解数压住了通胀,但民间对黄金的追捧还在延续。
金价上来了,名字里带金、业务里有矿的公司就都跟着沾了光。
沃什开的这家公司也差不多,先是在加拿大勘探找矿,1989年的时候又杀进了资本市场,直接在加拿大阿尔伯塔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看着十分唬人。
不过遗憾的是,他跑遍了整个加拿大也没找到金子,反倒是欠了不少外债。
等到1992年的时候,这家叫Bre-X的矿业公司已经快要破产了,就连沃什自己都欠着六万美金的信用卡还不起,整个公司几乎沦落到了破产的边缘。
咋办呢?
只有找到真金矿才能翻身。
走投无路之下,沃什想到了一个叫约翰·费尔德霍夫的老熟人。这人是个地质学家,曾经在巴布新几内亚发现过一个储量相当大的铜金矿床,也算是年少得志的代表了。
紧接着,他们又找到了一个叫古兹曼的菲律宾矿业老炮。这个出生于情人节的菲律宾,光老婆就娶了四个,孩子生了九个,还用公款养着一大堆情人,确实是精力旺盛。
沃什本人在投身矿业之前,曾经在证券公司干过好几年,资本市场的各种玩法对他来说简直是驾轻就熟,两个找矿的,加上一个玩资本的,故事开始了。
队伍拉起来了,下一步就该挖矿了。
在古兹曼这个老油条的眼里,最合适的勘探地点,就在印尼加里曼丹岛东北部一个叫做布桑的地方。别看气候条件很恶劣,但这里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金矿的传说,据说还有个储量不小的大矿。
要是一般人可能会对这种坊间传说嗤之以鼻,可见多识广的沃什偏偏就对这里情有独钟。可能正是因为选址的过程太过离奇,好莱坞为此还特地拍了部电影。
按照导演的说法,主人公最后拍板的原因是因为做了个梦。在梦里,烟雾缭绕的原始森林包裹着一片储量丰富的巨型金矿——你猜怎么着?跟古兹曼推荐的布桑刚好一模一样!
印尼这个地方怎么说呢,岛多、矿多、树林多,关键是能钻的空子很多,所以老油条们都很满意,当即掏钱买下了勘探许可。
后来的事情,就有点魔幻了。
1993年底,他们先是发现了一个厚80米、金品位值为1.91至6.58克/吨的金矿体,这个爆炸性的消息直接让Bre-X的股价翻了一番;
1994年,公司又发布了最新的勘探结果。在报告里,金矿的规格和储量又比上次翻了一番,相对应的,股价也跟着涨了一倍。
这边古兹曼不断对外放出利好,那边沃什也没闲着。借助飙升的股价,腰包渐鼓的沃什增发了不少新股,用筹来的钱继续找矿,同时不断对资本市场展示着丰富的黄金储量——
1995年——850吨;
1996年——1700吨;
等到了1997年,这个数字干脆飙升到2200-6200吨。
假如储量真能全部开采干净的话,这里面的利润至少有2400多亿美元。
不用说,股价更是火箭发射一样直线蹿升。
眼看着公司的股价越飙越高,一票华尔街机构大佬忍不住了,纷纷为Bre-X站台:
雷曼兄弟把它称之为“世纪的黄金开发”,摩根大通则炮制了一篇“深度研报”,华尔街日报等财经媒体更是连篇累牍的报道着公司的各种消息和八卦,跟现在的吹票研报几乎就是一个套路。
连华尔街都这么说了,加拿大的证券交易所更是不敢造次。
1996年底的时候,多伦多股票交易所破例将挂牌交易仅9个月的Bre-X纳入股票指数,一家至今成立没多久、不盈利的公司竟然能跻身加拿大工业300强,实在是个奇迹。
说起来,当时也不是没有人提出质疑。
从自掏腰包的小股民到重仓持股的大机构,不少人都怀疑过金矿储量的真实性。不过当时旅行没现在方便,也没有互联网,印尼离美国太远,调研的难度实在太大,所以大部分质疑最后都不了了之。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梦见欺骗原版预示什么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34700.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