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张枣的留德博士论文《现代性的追寻:论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有颇多可商榷之处,譬如各章节采取的研究方式不一,对“现代性”缺乏提纲挈领式的表述等。 但瑕不掩瑜...
严格来说,张枣的留德博士论文《现代性的追寻:论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有颇多可商榷之处,譬如各章节采取的研究方式不一,对“现代性”缺乏提纲挈领式的表述等。
但瑕不掩瑜,张枣贯穿全书的文本细读无疑是一把钥匙,使通往文本内部之门向缺乏解读手段的读者敞开。从鲁迅到闻一多,从冯至到北岛,张枣从当代诗人的写作经验出发,为我们构筑了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发展脉络。
张枣,湖南长沙人,1962年出生。当代著名诗人,中国先锋诗歌的代表人之一。1986年起旅居德国,获特里尔大学文哲博士,后在图宾根大学任教,归国后曾任教于河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3月8日,诗人因肺癌在德国图宾根去世,终年48岁。
撰文丨张涵
《现代性的追寻:论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张枣 著,亚思明 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20年8月。
何为现代性:无从歌颂,亦无可反叛
何为“现代性”?在谈论这本《现代性的追寻:论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时,有必要先对这个指涉庞杂的词语稍作阐述。
工业革命与全球化塑造了我们现代生活的基本样貌,启蒙运动则定义了现代价值,从这层意义上看,作为一种客观描述的“现代性”以及作为某种价值取向的“现代性”都是社会运动的结果。而在文学意义,尤其是诗歌意义上,“现代性”是结果的再结果。诗人们承受了现代生活(相对于过去时代)的混乱与无力感,亦对过往的精神传统有所反思,从而发展出了现代性的言说方式。
胡戈·弗里德里希在《现代诗歌的结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抒情诗》一书中所言可资借鉴:“诗人们历来就明白,忧愁只有在歌吟中才会冰释。这便是通过将痛苦转化为高度形式化的语言而使痛苦净化的识见。但是直到19世纪,当有目的的受苦转化为了无目的的受苦,转化为了荒芜,最终转化为了虚无时,形式才如此突出地成为了拯救……正如诗歌要与心灵相分离,形式也与内容相分离了。”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梦见疯人咬我代表了什么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32971.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