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秧歌:起源由来、风格特点、主要分类、文化内涵

李续芳 2021-01-08 121浏览

高跷秧歌又称高跷,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的汉族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秧歌的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

高跷秧歌又称高跷,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的汉族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秧歌的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

高跷是一种汉族民俗活动。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各地高跷所使用的木跷从30-300厘米,高低不一。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

高跷秧歌中以辽西秧歌和海城秧歌为代表。辽西高跷秧歌的特点是跷高,最低的90厘米,依次升高,最高的可达240厘米,演员需坐在房檐上绑跷腿。因跷高且富弹性,舞者为保持全身平衡,双臂必须上下不停摆动,才能表演自如,由此构成辽西高跷“大大舞”的基本动律。动作潇洒漂亮,场面热烈火爆,有扭中美、浪中俏、哏中逗等突出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现了辽西人的豪迈性格。辽西高跷秧歌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当地及省内外有着广泛的群众影响。

海城高跷秧歌是海城人民群众传统文化活动形式之一,也是海城乡土风情一大习俗。海城高跷秧歌属大鼓高跷,是辽南高跷的一支,是辽宁较大的舞种。主要特点是扭、逗、浪、相、扭,基本要领可以概括为“扭腰、展臂、挽腕、屈膝、提气”。集“歌、舞、戏、杂、武”五门艺术形式的精髓于一身,并提炼升华,自成体系,塑造出一批高跷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脸谱艺术,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男女演员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二十多种表演花样,默契配合,裙飞扇舞,扭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相关阅读

  • 满汉全席风俗的起源、由来历史:什么意思
  • 回族鱼尾剑 :起源由来、传说历史
  • 中国彩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彩陶文化、艺术价值
  • 楹联(对联、对子)习俗:起源由来、传承历史、寓意传说
  • 祁门傩舞(十二神舞、鬼舞、方相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 佤族甩发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 壮族武术:起源由来、风格特点、主要招数、文化内涵
  • 武式太极拳:起源由来、风格特点、主要招数、文化内涵
  • 为什么春节要贴春联(门对子):起源由来、传承历史
  • 朝鲜族刀舞: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28811.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
    编辑推荐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