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驼队的来历与传说

李蔼娟 2021-01-08 143浏览

民勤驼队的来历与传说 民勤,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下游。东邻武威市,西与金昌市毗连,东北西均与阿拉善左旗和右旗接壤。 民勤之名,是以吉祥字词组成的地名,取其“人...

民勤驼队的来历与传说

民勤,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下游。东邻武威市,西与金昌市毗连,东北西均与阿拉善左旗和右旗接壤。

民勤之名,是以吉祥字词组成的地名,取其“人勇知义、俗朴风醇、男耕女织、人民勤劳”之意。

民勤县东、北、西被腾格里拉大沙漠包围。以勤劳著称的民勤人民,在世世代代与风沙干旱博斗中,培养出一支支独具特色、闻名中外的驼队。

驼队,即由骆驼组成的队伍,是旧时贩运货物,驮运家眷的主要运输工具。唐代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描述,就是无数驼队,晃摇着发出清脆声响的驼铃,满驮着丝绸,行进在大漠丝绸之路的特殊风俗画面。

民勤驼队所经之处,大都是沙漠、戈壁和草原,往往数日不见人烟。因此每一驼队,必须有一两峰骆驼专驮帐篷、水桶、炊具、行李、皮衣等。有妇女小孩的,则在驼背上搭一驮轿,上有篷盖,像大篷车一样,可以在上面坐卧。路上日行50里,就有一个井头,可供人畜饮水食宿。也有数日无井头的地方,则必须驮上饮用水,骆驼可数日不饮、不食,照样行走如常。

驼队每11驼为一小队,俗称“一把子”。行走在驼队最后面的一峰骆驼,颈项上或夹杆(驮东西的衬垫用两根木杆夹住,俗称夹杆)上挂个扁圆桶形的铃挡(即驼铃),以防夜间断缰走失。每一支驼队,必须由1~2人专管专拉,俗称“驼把式”,以此为生的叫“骆驼客”,他们经验丰富,夜不迷途,有的还可以在拉驼行走时睡觉。每只骆驼在行长路时,可驮重100公斤,俗称一个驮子。途中若遇狂风大雪,帐篷搭不起来,驼把式们就把骆驼拉成一圈儿卧倒,人们在圈中拂开积雪,铺上皮毛褥子和脚蹬毡,盖上大皮袄,睡在骆驼颈项下面,骆驼颈下的嗉毛就可把人完全覆盖,一夜不动,人就可以温暖地度过风雪之夜了。

相关阅读

  • 《法外枭雄:滚石城》第5波更新惊喜揭晓,欢度PG游戏风格的万胜狂欢夜!
  • 布朗族的社会民俗:家庭婚姻、丧葬习俗
  • 保安族的丧葬习俗:实行土葬
  • 元明时期的屯田与移民政策
  • 黎族传统的社会组织:合亩制组织
  • 苗族饮食特色:丰富的饮食文化
  • 锡伯族杭西的习俗:什么是鱼清明和瓜清明
  • 柯尔克孜族的语言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恰普恰克语支
  • 畲族(山哈)悠久的编织历史:畲族文化的代表符号
  • 普米族的民族名称与起源历史
  •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民勤驼队的来历与传说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28782.html
    猜你感兴趣:

    继续浏览有关 民勤驼队的来历与传说 的文章
    2条评论
    编辑推荐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