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说元旦,人们容易想起的就是每年公历1月1日,利用这一天难得的假期,或是走亲访友,或是与家人团聚。直到...
直到汉武帝时期,才不再折腾,当时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叫做元旦,自此,一直沿袭至清朝末年。
怎一个“吃”字了得
为了纪念他们,大家就把尧死后,舜祭祀天地和尧的那天,当做一年的开始之日,称作“元旦”或“元正”,成为古代元旦的由来。
精确计算上述周期经历了很长时间,历法几经变化,“元旦”的时间也跟着变。夏朝使用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又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比较有趣的,是某些地方要吃“汤饼”。这里的“饼”一般不是指烧饼。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长相类似现代的面条。
当下,人们口中的元旦变成了公历1月1日,各种饮食老习俗不见了。民俗学专家高巍说,这也就是老辈儿人口中的“阳历年”,小时候的元旦就像星期天,可以多休息一天。
不同地区,年糕也换了名字。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形似今天的生日蛋糕。
民俗学专家陈连山表示,民国初年,当时的政府修改历法,想把整个公历作为时间体系,把所有的传统节日均移至公历时间,于是公历1月1日被定名为“元旦”,传统的元旦则更名为“春节”。
“元旦跟着父亲去值班,老听到他们说,过了今天就是明年。”在高巍印象中,有一年元旦,晚上看着书,就听到收音机里响起钟声,告诉人们新的一年到了。
按字面意思解释,“元”谓之“首”,“旦”谓之“日”,两个字结合起来,可以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所以,“元旦”又称为“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正月初一”。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也有“元旦”。只不过时间不一致,内涵和习俗也要丰富得多。二者的区别,究竟在哪儿呢?
其中有饮料、食品,还有药物,几乎涉及生活所需的方方面单,又各有其特殊含义,表达希望来年福顺安康的心愿。
对元旦比较早的记载,在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诗作《介雅》中亦可见到。里边提到“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很明确说明它的“开端”意义。
小时候的“阳历年”
南北朝梁宗懔写了一本书,叫《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古代楚地的各种节日风俗。说到元旦时,明确提到拜贺毕,要进椒柏酒,饮桃汤……还要各吃一个鸡蛋。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还有“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的记载。
唐朝时,房玄龄等人负责修《晋书》,里面出现了有关“元旦”的记载:“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但孩子依然有孩子的过法。高巍是北京人,小时候家家户户挤在一个大院子里,元旦一放假,他就满院子串门,拉着小朋友跳房子、推铁环……不亦乐乎。
赶上天气冷,他们早早往地上泼几盆凉水,很快就结了冰。一群人坐上小冰车“滑冰”;也有时候把二门的门板卸下来,打乒乓球,能玩得忘了吃饭。
古代是农业社会,到了“元旦”,大规模的农事活动早已结束,娱乐活动又少。所以,大家很快琢磨出各种跟吃有关的点子,花样百出。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趣说“元旦”:春节、阳历年傻傻分不清楚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minsuwenhua/minsuxinwen/20190102/3546.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