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观点:什么意思、意义影响

杨琴轩 2021-01-07 128浏览

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观点:什么意思、意义影响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在他的著作《劝学篇》中提出的观点。“体用”是一对哲学范...

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观点:什么意思、意义影响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在他的著作《劝学篇》中提出的观点。“体用”是一对哲学范畴,“体”指事物的本性、根本,“用”指作用、效用。“中学为体”,就是以中国封建制度及纲常名教为治国之本;“西学为用”,就是以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为辅助。“中体西用”的观点集中概括了戊戌变法之前整整一代人对中西学关系的认识。

鸦片战争后,魏源首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用以对抗侵略。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冯桂芬运用“本末”范畴,论述了同一问题,他认为:“如以中国之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岂不善之善哉?”(《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按冯桂芬的想法,一方面要坚持封建的君主制度和伦理纲常;另一方面要学习外国的军事、工商业技术,以这些外来之“末”辅佐中国原有之“本”。到了张之洞这里,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被明确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张之洞所讲的“中学”以“四书”、“五经”为首,“中学为体”,实质就是以孔学、孔教、三纲五常、君主专制为核心;而“西学”的范围大大超过了他的前辈的眼界,不仅有军事和工业技术,也包括“算、绘、矿、医、声、光、化、电”等科学知识,甚至包括国际公法在内。张之洞认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亦无悖于经义。”(《劝学篇·会通》)西学能应用于日常事务,救一时之急,但不能成为统帅人心的力量,讲西学必须以不违背“经义”为原则,这就是“西学为用”。

张之洞本人有办洋务的多年实践,加之维新思想日渐高涨,他不可能漠视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所以承认在这些方面要向西方国家学习。不过,可以变通的仅此而已,“夫不可变者,伦纪也”(《劝学篇·变法》)。一旦涉及纲常名教就是绝对不可触动的了。要讲西学,必先确立中学之“体”,才能有西学之“用”;“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缺者用之”(《劝学篇·循序》)。

相关阅读

  • 龙凤纹饰为什么会成为汉族文化的象征
  • 高山族的宗教信仰:收获祭、播种祭、驱虫祭
  • 白族的宗教信仰:本主崇拜(本主神)
  • 朝鲜族的丧葬习俗:周年祭(小祥)、二周年祭(大祥)、俗节祭
  • 回族的清真寺(礼拜寺):回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实行土葬、有送花树的仪式
  • 白族地区的原始宗教和巫师
  • 俄罗斯族的信仰民俗:宗教、节日
  • 鄂温克族的禁忌:猎熊有一系列崇拜仪式和禁忌
  • 阿昌族的丧葬习俗:实行土葬、火葬
  •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minsuwenhua/minjiangushi/28604.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