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乡建县已有 1500 年左右的历史,目前志书上详细记载的梅州地方行政长官,最早的为南汉程乡令曾芳,现在梅城西区有一座古井,名叫“曾井”,从曾井的位置,以及更楼下的地名...
程乡县,南朝南齐时(479年—502年)从海阳县分出部分地方置程乡县,辖境包括今梅县、梅江区、蕉岭、平远全部及丰顺一部分。为纪念南迁汉族名士程旻(亦作程旼)而命名。南汉乾和三年(945年)于程乡置敬州仅领程乡一县。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因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因梅江为名,仍领程乡县。此后,梅州之名几废几设,直到民国元年废除州府制,梅州改称梅县。程乡县城(今梅州市区)梅城历为县、府、州治所之地,是粤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梅州古城的拆除发生在1932年,主要是为了拓宽道路和改善市政建设,拆城原来是打算保留南北的城门和城门上的凌风楼和铁汉楼的,可是后来也被拆除,成为建筑用地,拆城的发起当时人之一,时任梅县县长的彭精一后来在他的回忆录《期颐小集》也对此感到遗憾。
1927年5月13日至5月19日,在梅县境地(原程乡县主要境域内)建立梅县人民政府委员会。1949年5月17日,梅县解放,1949年5月24日,成立梅县人民民主政府,隶属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管辖。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1983年6月,县级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设地级梅州市,梅县市分为梅县和梅江区,属于梅州市管辖。1999年9月28日,梅县人民政府由江南正式搬迁至程江镇新县城办公。1999年11月15日经梅州市政府同意,梅县程江镇、扶大镇各割出一部分成立新城办事处,但未获省政府批准。2004年7月,梅县设立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梅县(扶大)园区管理委员会,撤销扶大镇并入程江镇。2012年9月,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梅县西阳镇划归梅江区管辖。2013年11月,梅县结束了县治,改设梅州市梅县区,成为梅州市辖区。从此,梅县结束了县治,设立梅州市梅县区,与梅江区同属梅州市区并称梅城。
梅城的古城范围,北为金山顶梅县博物馆,沿文保路,由月宫巷往南为城池的东面,直下珠条街,至今天的凌风路是城池的南面,凌风路转向今天的水巷子,直到虹桥头,转回金山顶,是古城的东面。这个古城的格局在清代一直保持较好,偶遇洪水崩塌,时圮时修,只在南门加建了一个新南门,叫文澜门,由于其正对学宫(孔庙),希望借此改善风水,让当地能出更多读书人,门上建楼名“文昌”。康熙年间的程乡知县曹延懿将老南门城墙上的凌风楼改建为八角楼。凌风楼是为纪念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建,取名于文天祥的集杜诗“楼阁凌风迥”之意。北门城墙上建有铁汉楼,是为纪念北宋为推动梅州文教作出重大贡献的贬官刘元城。
今天的梅城老城区依然保留着民国晚期的格局,凌风路、文保路、中山街、泰康路,构成原来的格局。内有周增路,为纪念黄花岗起义烈士周增。仲元路为纪念烈士将军、辛亥革命元勋邓仲元。民主路、义化路、和平路将凌风路和仲元路相连。南北方向的小路小巷还有水巷、月宫巷、蓝屋巷、城隍庙路、珠条街、署前路等。
梅州古建筑
程乡建县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目前志书上详细记载的梅州地方行政长官,最早的为南汉程乡令曾芳,现在梅城西区有一座古井,名叫“曾井”,从曾井的位置,以及更楼下的地名看,更楼一般在城内,目前这两个地方均在江北老梅城的西区,可见早期的程乡县衙或县治均在该地,即今天梅师附小内的大觉寺和联科第附近,大觉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年间,足可应证早期的梅城在西郊。
梅县(程乡县)历史沿革
梅州市区地图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梅城在江北“筑土城为捍卫,周围长四百五十丈三尺。”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程乡人叶文保捐资修筑砖砌的西面和北面城墙,是开启梅州古城用砖砌的时代。鼓励富商或当地有名的大户捐资修城,是朱元璋早期施政的策略,弥补财政的不足,但后来又对这些有损他的威望的豪强们大肆惩罚,像捐资修南京城的沈万三就受到类似的打压,家破人亡。叶文保同样也未能逃过一劫,据说后来死于狱中,万幸的是,山高皇帝远,叶文保的后人在梅州开枝散叶,人丁兴旺,今天的梅城北城墙拆了后,建的一条马路--文保路,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受到梅州人民的纪念,一座城池在乱世确能保住不少人的性命,免于匪寇的骚扰。
看地名,也可以了解所在地区的文化,起名常常受到所在地区语言、地理、历史、风俗等的影响,既受时代大背景的制约,也受到当地人文因素的影响。从地名以至它的变迁,就可以解读历史的烙印,解读当地居民的文化心理,了解一些独特的自然景观。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7738.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