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题:今天是个好日子——迎新年话脱贫 新华社记者 2020年12月31日,黑龙江抚远市。中国大陆第一道晨曦升起的城市。 早上6点40分许,乌苏镇抓吉赫...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题:今天是个好日子——迎新年话脱贫
新华社记者
2020年12月31日,黑龙江抚远市。中国大陆第一道晨曦升起的城市。
早上6点40分许,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81岁的沈淑兰正把饺子麻利地倒进锅里,合上锅盖。窗外,封冻的乌苏里江江面被破晓的第一缕阳光照得闪亮。
寒风凛冽,雪花飘零。沈淑兰的生活“变了天”:8年前,她住的泥草房连块玻璃都没有,都是用塑料布粘的,四处漏风,冬天的晚上睡觉还得穿着棉衣盖被子。如今她住在集中供暖的楼里,电视、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
千年梦想,圆在今朝。告别2020年,中华民族也告别了绝对贫困。对迎来新生活的各地干部群众而言,2020年的最后一天格外值得铭记。
(一)
12月31日,李三花在蒸好的馒头上点红点。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日上三竿,湖南平江县大青石村外,十八弯的山路喧嚣起来。
李存泉的牛圈就在山路旁。他正把扁担从肩头卸下,费力地用仅剩的右手将牛粪肥浇在牧草上,大汗淋漓。
“快过节了,每斤牛肉能在网上卖到55块钱,可不能耽误了施肥,误了牛儿口粮哩。”李存泉喘着气说。今天他准备再去市集买几头小牛犊。
山叠着山,曾经死死地压着一代代大青石村人的致富梦。没有路,梦想都是奢望。初中刚毕业,李存泉就跟着邻村两个表哥逃出深山,去长沙、广东打工,盼望改变贫穷宿命。
直到一场工伤让他失去了一只手,即使再不甘,他也认命了。回村、结婚、生子,那个不管不顾的少年模样,便在日子的蹉跎里模糊了。可嗷嗷待哺的孩子、年迈患病的父母,中年人肩头的生存压力,一座座大山压得他经常在半夜里惊醒。
转机发生在2014年。先是李存泉一家被认定为贫困户,纳入了社会保障兜底。2016年冬天,大青石村也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通了水泥路、自来水、手机信号……外面的世界一下子打开了。李存泉主动找到驻村扶贫工作队,提出不想“躺着脱贫”,要试着养牛。
卖一头大牛,换两三头小牛,如今他已有了11头牛,今年光牛肉就卖了5万元。
“好日子是奋斗来的,我再也不信命。”挑完牛粪,把牛圈的水泥地洗得发亮,李存泉挺直腰板,笑得舒心。
(二)
游客在新南村的一家民宿游玩(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上午11点,西藏拉萨市人民医院。
33岁的央吉卓玛要接受包虫病手术。准备妥当后,她躺在手术台上,静脉麻醉药一滴滴进入体内。
下午1点44分,手术开始。无影灯下,医生和护士简短对话:“这边切口再大点”“那里神经血管较多,动作要慢”……
西藏曾是包虫病流行程度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曾经这种疾病致死率很高,脱贫攻坚以来,援藏医疗队伍让西藏本地包虫病治愈率迈上新台阶。
下午1点55分,血管钳小心地避开动脉血管、电刀剥离附着在肝脏上的包虫外囊壁……囊肿被成功切除!
虽然近年央吉卓玛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她一度担心做这么大的手术又要返贫。在确定诊疗方案和手术日期后,央吉卓玛忍不住询问主治大夫治疗费用。“看这么大的病,不用掏一分钱!”她几乎不敢相信。
原来,西藏2017年已将包虫病纳入国家确定的大病专项救治病种中,“不出藏、无预约、无等候、零支付”。
下午3点40分,央吉卓玛和家人收到了最好的新年礼物——手术成功!
从2017年下半年到2019年底,西藏包虫病患者手术治疗5057例,治疗率77.62%;对符合药物治疗标准的患者统一购买、发放药品,并由乡卫生院登记随访管理,挽救了上万名牧民的生命,也避免了这些家庭因病致贫、返贫。
下午4点左右,央吉卓玛醒了。她说:“给我治病的医生都是活菩萨,等出院时要让他们尝尝我家的牦牛肉。”
(三)
在乌英苗寨,村民走在刚刚建成的铁索桥上(1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时钟指向上午11点半。
广西柳州融安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整整一上午,李建萍都在忙着小区居民快递件的扫描和收发。喘口气打算喝杯水的工夫,她又一次点开手机里珍藏的曾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蓝标河的照片,眼睛像被什么东西刺痛了。要在前几年的今天,她们的蓝县长早就打来问候电话了。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梦见砍古树枝是什么征兆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34377.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