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到1997年左右,最常见的“硬板票”。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 在1997年到2009年左右,全国范围内开始使用“软纸票”,即常见的粉色底纹车票。 2009年左右...
上世纪50年代到1997年左右,最常见的“硬板票”。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
在1997年到2009年左右,全国范围内开始使用“软纸票”,即常见的粉色底纹车票。
2009年左右,蓝色磁介质车票使用。2011年6月后,高铁(动车)实名售票,车票上开始记录旅客信息。
1月4日,北京南站,乘客刷身份证直接进站乘车。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从“硬板票”到电子票,火车票进入“第四代”
2020年春运即将拉开大幕。今年春运期间,电子客票将基本覆盖全国高铁线路,旅客只需刷身份证或手机二维码,即可进站乘车,这是今年春运的一大变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车站正在“告别”纸质车票,北京南站售票车间党支部书记康顺兴将车票在几十年中的变化看在眼里。
从硬板票、软纸票、磁介质车票到电子客票,作为一名已在铁路一线工作34年的老售票员,康顺兴见证了火车票的每一次改变。
“以前,旅客总得拿车票,心里才踏实,现在刷着身份证就能上车,这些变化是我这个老售票员最初做梦都想不到的。”康顺兴说。
“硬板票”时代
拿几张票才能上车是常态
1985年参加工作后,康顺兴第一次“经手”的车票便是“硬板票”。
“车间的老师傅说,硬板票就是第一代火车票,我们也把它称作‘常备车票’,就是‘经常用’的意思。”说着,康顺兴将一张张长约4厘米、宽约2厘米的“小纸板”摆在记者面前,逐一介绍。
“从上世纪50年代到1997年左右,火车票使用的就是这种硬板票。起初,硬板票是几张叠加使用的,还要搭配一个票条。”
康顺兴所说的“叠加使用”,是指倘若旅客想买一张“特快卧铺”车票,就先要有一张普通的“客票”,叠加一张“特快票”,再叠加一张“卧铺票”,可能还会再加上一张“空调票”,这四张“硬板票”共同叠加形成一套完整的火车票。“我们把它称作‘四合一’车票。”
“拿着几张票才能上火车,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常态。”康顺兴说。
记者发现,第一代“硬板票”上并未显示车次、时间等信息。
康顺兴介绍,第一代的“硬板票”实际上是大批量预制的,旅客在售票口购买车票时,如果尚有余票,就会在票上压上乘车日期。旅客还会收到一张票条,上面标着车次、时间等基本信息。
“第一代车票有粉色、白色和棕色的,代表车票的不同类型。”康顺兴告诉记者,粉色底纹的是普通客票,白色底纹的一般是加快票或者卧铺票,棕色的在北京地区是市郊票,这种区分方式在不同城市大同小异。
此外,在还不能网络购票的上世纪80年代,人们只能去预售处或火车站买票。“分布在城市几个地方的预售处会提前3天卖从北京开往各地的车票,卖剩下的票会汇总到火车站,由火车站统一发售。”康顺兴说。
从软纸票到磁介质车票
出票比“硬板票”快十几倍 网上订票兴起
在第一代“硬板票”后期,出现了“四合一”模式的综合票,即一张“硬板票”集客票、特快、卧铺、空调等功能为一体,“这种综合票可以看作是第二代‘软纸票’的雏形。”
在1997年到2009年期间,全国范围内开始使用第二代车票——“软纸票”,即常见的粉色底纹车票。
“票面元素上最大的变化是增添了条形码,后来又变成了一维码,除了没有实名信息,整体跟蓝色磁制车票别无二致。”在康顺兴看来,除了“多票合一”,“软纸票”的出现为售票员售票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减少了旅客购票的等待时间。
“以前预制的硬板票非常占地方,每个售票员旁边都是两个大柜子,一个柜子有二三百种票,一摞一摞放在里面。旅客需要什么样的票,我们就得在里面找。根据票面信息,我们还要拿着算盘计算车票总价是多少钱。卖出一张车票后,还要在本子上记录详细信息,整个过程费时费力。”康顺兴说。
“‘软纸票’的投用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不开,把旅客信息敲进电脑,几十秒一张车票就打印出来了,这个速度是‘硬板票’时代的十几倍。”
2009年左右,第三代蓝色的“磁介质车票”开始使用。
“‘磁介质车票’就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非常熟悉的蓝色车票,一切都很便捷。旅客不仅可以直接用车票经闸机进站,车票上的信息显示也更完善了。”康顺兴说。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梦见当售票员预示什么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33966.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