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对有着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安全,一直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2010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中国也是世界粮...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对有着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安全,一直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2010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中国也是世界粮食进口第一大国。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纷纷将粮食紧握手中,粮食危机被认为是“危机中的危机”。同时,粮食受气候、温度、湿度等自然环境影响,粮食安全问题越发引起人们的注意。
#听他们自己说
在粮食储存过程中,虫害、霉变和管理漏洞问题让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每年粮食产后损失的数量在3500万吨,相当于吉林省一年的粮食产量。这份“餐桌外的浪费”,能不能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来改善?北京邮电大学的科研团队决定从最根源上减少虫害和霉变的发生。他们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物流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和研究生,历经整整六年,研发了我国首套粮堆害虫自动检测设备及智能管理系统,建立了国内首个储粮害虫图像、红外光电序列数据集及粮温粮湿CT图库。这个肩负着“储粮安全智能监控引领者”使命的模型,有个硬核的名字叫“粮盾”,该项目进入了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决赛,并取得全国总决赛银奖的成绩,他们正用尖端的科技,为减少粮食浪费筑起最为坚实的后盾。北京邮电大学的科研团队是如何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来改善粮食储存问题的?一起来看看他们怎么说吧!
视频加载中...
#用尖端科技守护粮食安全
让害虫、霉变无处遁形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的粮食中有35%被浪费,其中,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造成的浪费高达700亿斤,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在储粮虫害和霉变的检测上,大多粮库都使用测温电缆,根据温度变化进行人工采样检查,然而这种传统检测方式并不精准,往往人们发现问题时,虫害已大量爆发,粮食也随之被吃空。为了减少虫害,粮仓的保管人员只能借助长时间通风降温或大量使用有毒化学熏蒸药剂的方式,不但造成环境污染,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存在着种种风险。“粮盾”项目负责人李江涛博士,从本科的毕业设计开始,就接触储粮的相关科研项目。广泛阅读文献、论文,参与课题调研,对粮食行业接触得越深,团队越发感受到点滴粮食的珍贵能否从储粮的虫害和霉变问题着手,尝试通过智能化手段减少粮食损失?从想法的萌芽到拓宽研究思路、不断迭代直至研发出完备的产品,“粮盾”团队花了将近6、7年时间。在“粮盾”团队的成员眼里,这是一种实验室研究方向的传承,学弟学妹们在学长、学姐的研究基础上接棒,不断完善优化。除了博士生、硕士生,项目还带动了60多位本科生参与项目子课题或子模块的研发。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32505.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