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独具特色的名面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衣食来源。中华饮食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人们都知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
面条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独具特色的名面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衣食来源。中华饮食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人们都知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古代食物资源的实际情况,也表现出鲜明的东方饮食结构特色。
在我国的北方,有北京的焦圈、蜜麻花、豌豆黄、艾窝窝;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贴饽饽熬小鱼、棒槌果子、桂发祥大麻花;太原的栲栳、刀削面、揪片;西安的牛羊肉泡馍、乾州锅盔;兰州的拉面、油锅盔;山东的煎包;河南的枣锅盔;白糖焦饼等,还有我们过年吃得饺子。这些都以面粉为剂,都体现了北食之特色。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再以面文化为例,面条不仅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而且目前习惯吃面条的人约有8亿人之众。自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的方便面快速发展以来,已形成东方食品中一种不可忽视的主流食品。
中国的面条起源于东汉,后由“遣唐使”传入日本,元代之后由威尼斯商人马克•波罗传至意大利和欧洲。中国的面条如同茶叶、豆腐、美酒一样为人类餐饮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吃面讲究很多,实质是把“人之常情”,“世间常理”物化在面条中。过生日吃“长寿面”;娶媳妇、乔迁新居要吃打卤面,有汤有面有滋有味;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祈盼风调雨顺吃“龙须面”。不同时节,不同的喜庆节日吃不同的面条。
中国的“名面”更具独特的人文价值。
如三鲜伊面、四川担担面、岐山臊子面、韩城大刀面、酸辣老友面等不胜枚举。仅以三鲜伊面为例。该面又称孝子面,据史载,伊尹的母亲常年卧病,其子为母亲特制用鸡蛋和面,揉擀切条之后,蒸熟后用油煎,即使人不在家,母亲也能很方便的吃面,而且久放不腐。吃面时浇的汤是用鸡、猪骨及海鲜炖制的。其母在伊尹的精心照料下身体康复,所以三鲜伊面又称“孝子面”。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面条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独具特色的名面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29265.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