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这天,过年的气氛浓到了极点,一大早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剁肉馅,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除夕之夜,一家人欢欢喜喜、团团圆圆围坐一桌,品尝佳肴盛馔...
年三十这天,过年的气氛浓到了极点,一大早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剁肉馅,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除夕之夜,一家人欢欢喜喜、团团圆圆围坐一桌,品尝佳肴盛馔。
丰盛的年夜饭吃过以后,大人们端上一杯清茶,叙旧话新,孩子们则兴奋不已,一边吃着糖果瓜子,一边守着电视机,观赏精彩的文艺节目,即使到新年的钟声敲响之后也不愿去睡,口口声声嚷着要“守岁”。这倒正应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一句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说起“守岁”,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了。据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里记载:蜀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而散,称为“分岁”;大伙儿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可见守岁习俗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已经十分完备。古人对守岁习俗十分重视,因为除夕之夜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特殊意义,可提醒人们珍惜时光和生命的流逝。这一夜,家家灯火通明,户外爆竹声不绝于耳,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瓜果茶点,互相祝贺来年大吉大利,更上层楼。
守岁之俗有着对即将过去的旧岁无限留恋之情,更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殷殷期望之意。相传,唐代诗人贾岛每到除夕,“必取一岁(年)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宋代大诗人苏轼也曾在《守岁》诗中以形象的比喻来勉励自己“努力尽今日”,他把飞逝的时光比作钻洞的长蛇,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只剩下个蛇尾了,想捉也捉不住。正如俗话说的“黄金易得,韶光难留”。现代文学家鲁迅也喜欢在除夕之夜,整理自己一年写过的日记,计划新的一年中的工作。自古至今,“守岁”都包含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这层意思。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守岁风俗的起源、由来历史:寓意传说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28893.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