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俞敏洪坐在北京的办公室里,讲了一个故事。这位如今中国最大的民办教育集团的掌舵人,把自己的奋斗人生比作一棵大树,努力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永不言弃。...
有一天,俞敏洪坐在北京的办公室里,讲了一个故事。这位如今中国最大的民办教育集团的掌舵人,把自己的奋斗人生比作一棵大树,努力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永不言弃。
第二天,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省保山市瓦窑镇老营中学的教室里“长”出了许多姿态各异的大树。孩子们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纷纷画下自己心中的大树,有的垂柳依依,有的果实累累。
和俞敏洪同样出身农村的学生王乐,为终于甩掉“寒门难出贵子”的阴霾而高兴,她认为自己必须为梦想再努力一点,“人的一生就是要不断奋斗,而梦想就像是迷茫人生中的指南针。”
和王乐一样,来自全国24个省份100所乡村学校的近3万名中学师生同时聆听了这堂关于大树的故事。通过直播镜头,内蒙古锦山实验中学的刘姝“站”在俞敏洪面前,问出了一直埋在心里的困惑:周围的人都比自己优秀,如何不让自己自卑,并树立良好的心态持续努力?
俞敏洪告诉她,“前两次高考失败后,我决定第三次参加高考。当时全村人都笑话我,有人说我‘神经病’。”
当他真的考上北京大学后,大家又开始羡慕他。他提醒学生们,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人们可能在你失败的时候贬低你,在你有成就时又恭维你。”人的自卑来自和别人的比较,但这种比较通常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你自己是否愿意努力,愿意进步,为自己点赞。”
让这场跨越千里的对话得以实现的,是一个叫“途梦”的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互联网公益平台。“途梦”邀请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通过在线直播、实时互动的方式,和广大学生特别是偏远地区的贫困学子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奋斗故事和人生感悟,用榜样的力量给孩子们前进的动力。
成立3年多来,“途梦”已为中国26个省市、300余所学校的学生带来700多种职业分享,影响学生超过10万人次。在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上,“途梦”项目从1658项创新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获SERVE奖。
项目创始人、85后女孩杨雪芹相信梦想有力量,她期待用一个个拥有梦想并为之奋斗的美丽人生,打动和点亮更多孩子的心。
杨雪芹经历过找不到人生方向的迷惘,“选择支教,更像是一场冒险和探索。”2012年,杨雪芹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毕业后,只身来到云南省临沧市成为一名乡村支教老师,“其实也是为自己找一个答案,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澜沧江边的一个小镇,沿着一条公路走到尽头,便是杨雪芹支教的中学。初来乍到,杨雪芹便接手了整个初中二年级3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这让她挺激动。很快,她发现,这是全县排名倒数第一的学校,学生的地理成绩平均只有38分。这个安排是学校对一个新老师善意的照顾,“因为你不可能教得更差了。”
谁也没想到,情况发生了惊人逆转:任教一年后,在期末考试中,杨雪芹所教班级学习成绩成了全县第一名;第二年,杨雪芹所带的班中,有两个班的地理平均成绩达到84分。
县里其他学校赶来旁听的老师挤满了杨雪芹的课堂,这让杨雪芹心里挺骄傲的,“说实在的,我当时真觉得,作为一名支教老师,自己很了不起。”
可出乎她的意料,初三还没开学,她的教室里却越来越空,学生少了一半,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匆匆结婚生子。其中一个班,她接手的时候是68名学生,后来只剩下30名学生。有的学生直接反问:“老师,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您现在挣的钱还不如我打工挣来的零花钱多。”
本以为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提高后,他们会更热爱学习,可现实却事与愿违。这让杨雪芹陷入思考,为什么孩子们对读书失去兴趣,为什么他们宁愿干农活儿也不愿意读书,为什么有些孩子并非上不起学却选择辍学?
她和孩子们交流后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哪一种生活,也不清楚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我只帮他们提高了一门课的成绩,其实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这样的问题,不仅发生在一些信息闭塞的偏远地区。杨雪芹注意到,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部分“佛系”青少年也在困惑,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要努力读书?
她的观察在一项调查结果中得到印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日本、美国、韩国发起对4国高中生的毕业去向和职业生涯教育为主题的比较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中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全面落后于其他3个国家。该报告课题组负责人之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分析,对职业的陌生感以及对职业生涯的困惑感,在年轻人群体中非常普遍,这给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成长带来很大的困扰。
一位云南保山的老师直言,理想和信念的缺失,已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最大的障碍。
相关阅读
转载请注明:搜梦网 » » 一块屏的“寻梦之旅” » 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
原标题:
本文网址:http://www.someng.cc/article/11101.html
猜你感兴趣:
2条评论